我國國民經濟在近三十多年來有著高速的發展,但由於長期實行了非均衡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而且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及歷史文化存在差異,各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均衡,東、中、西部三類地區財政狀況相差很大。以下為中國教育投資現狀分析。
通過對中國教育投資現狀分析,1992年全國教育經費為867.0億元,到2008年全國教育經費為14500.7億元。2008年全國教育經費總量(以當年價格計算)是1992年全國教育經費(以當年價格計算)的16.73倍。教育經費總量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對教育事業投入的重要指標。教育經費得到了大幅度地增長,教育經費總量占GDP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3.22%增長到了2008年的4.82%。
另外,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經濟、文化和科技方面差異顯著,教育投資的地區差距較大。教育方面的差距不僅體現在教育規模、結構和條件上,也體現在生均教育經費上。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的東部地區,生均教育經費也比較高,但在經濟條件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生均教育經費較低。
在經濟發展促進教育事業發展,教育投資又促進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中,我國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差距也在繼續拉大,這樣的趨勢不利於我國各地區經濟、教育和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為了促進整個國家的經濟平衡協調發展,中央政府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採取切實有力的措施,縮小地區之間經濟和教育投資的差距,促進各地區經濟和教育事業的良性健康發展。
但是由於我國目前對教育的認識沒有到位,長期以來教育投資被單純地視為一種政府支出和消費的行為,因此在投資總量和投資結構上都存在不盡合理之處。 義務教育中政府撥款的比重比非義務教育的還要低,是政府撥款比重低的一個層次。 我國的基礎教育原則上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義務教育在財政支付方面實際上由縣、鄉政府負擔。
但國家並沒有實際的財稅政策支持,以增加縣、鄉政府相應的財政支付能力。如1996年在全國義務教育財政預算中,中央財政支出的比重僅為0.04%,非常之低,主要原因是中央財政收支失衡。如國家行政機關人員龐大,人頭費開支就占近20%的國民生產總值。在財政收入方面,近幾年國有資產流失,國稅流失仍很嚴重,再加之全國糧食系統巨額虧空,使政府財政更加疲軟。 那些已撥出的教育經費,在實際使用中還到處被挪用擠占,所以真正投入到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中的費用少之又少。
另外,教育經費投入的合理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育的發展。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教育發展水平不甚高的情況下,投資基礎教育能爭取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 而我國自70年代以來,高等教育急劇擴大,初等教育相對萎縮。在國家教育事業經費中,初、中、高三級教育投入的比例,90年代初為35.22∶36.22∶21.47。高等教育在有限的財政教育撥款中超過20%,不僅高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而且高於已開發國家的水平。但從使用效率看,高等教育規模有限,毛入學率僅為5%,遠遠低於國際水平,而培養一個大學生的投資相當於培養60個小學生和25個中學生,高於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水平。
更多投資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投資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