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顯微鏡自發明以來經過不斷發展,現已步入商業化成熟階段。2018年我國顯微鏡出口量達到295.44萬台,同比去年增長10.69%,大大小小專業生產廠家達到20多家,以下是顯微鏡行業概況及現狀分析。
根據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統計,2015年至2017年我國顯微鏡出口量在220萬台-300萬台之間,年均進口5萬台左右,出口數量遠高於進口數量,但出口金額遠低於進口金額,反映了中國進口的光學顯微鏡單台平均價格遠高於出口顯微鏡,國內高端顯微鏡市場依賴於進口產品。
2018年,我國顯微鏡出口量為295.44萬台,同比增長10.69%;出口金額為1.46億美元,同比增長8.96%,我國顯微鏡出口量及出口額持續增長。2018年,我國顯微鏡進口量為4.71萬台,同比下降15.44%;進口金額為2.55億美元,同比增長11.35%。顯微鏡行業分析指出,我國顯微鏡進口數量有所下降,但進口金額仍保持增長,進口數量遠低於出口數量,但進口金額卻高於出口金額,相較於國際巨頭,我國顯微鏡行業盈利水平較低。
目前,我國三甲醫院所使用的顯微鏡幾乎被徠卡顯微系統、蔡司、尼康和奧林巴斯壟斷。顯微鏡行業概況及現狀分析概括,目前國內有能力開始生產高端顯微鏡的企業較少,如永新光學、麥克奧迪、舜宇光學等。若國內能夠製造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高端光學顯微鏡,無異是會面臨極大的市場機遇。
麥克奧迪是目前國內顯微鏡的第一品牌,它是90年代香港資本收購了原廈門光學儀器廠,投資建設的,目前它在國內建立了幾個加工基地,在國外多個國家註冊了商標,設立的公司或辦事處。當前MOTIC 在數碼顯微鏡及顯微數碼互動方面具有較強的實力,最近也推出了電動顯微鏡。另外MOTIC在國內設立了幾十家分公司與辦事處,直接銷售,營銷能力強也是MOTIC的一大優勢,近年顯微鏡的銷售已經過億。
重慶光電是國內真正的老牌光學廠,成立於1958年,生產從生物、倒置、螢光、體視、金相等一系列顯微鏡,其中倒置生物顯微鏡,金相顯微鏡在國內都比較有實力。重光發展到今天,也還是體制等原因,進步比較慢,人員流失比較嚴重,感覺在走下坡路,只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現在他們在國內很多地方還設立有分公司與辦事處,直接銷售。
我國作為全球顯微鏡生產大國,每年約有70%左右的顯微鏡用於出口。顯微鏡行業概況及現狀分析認為,受益於全球顯微鏡市場的穩健發展,顯微鏡的產量與市場規模穩步提升,未來隨著國內外顯微鏡在教學、生命科學、納米技術以及半導體技術等領域的滲透,以及國內顯微鏡產品的升級替代,我國顯微鏡產業特別是中高端領域前景巨大。
未來,全球顯微鏡市場需求保持穩定增長,我國顯微鏡需求高端化趨勢加快。隨著我國教育及科研支出的不斷加大,我國顯微鏡市場前景廣闊。但我國顯微鏡行業研發技術水平相較於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領域。面對廣闊的市場前景,我國顯微鏡行業技術水平亟待提升。
未來, 我國顯徽鏡結構的發展同日益進展的處理細胞結構的固定劑、染色技術相互補充著,給予現代醫學、生物學開拓著日益廣闊的發展前景。尤其核酸和蛋白質的化學分析技術的進展配合顯徽鏡技術的發展,將人類視力已引向分子生物學、分子細胞學、分子免疫學和分子遺傳學的領域裡了。以上便是顯微鏡行業概況及現狀分析所有內容了。
更多顯微鏡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顯微鏡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