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新三板行業分析報告 >> 新三板市場規模

新三板市場規模

2018-07-02 09:54:52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2017年底,新三板新增掛牌公司1467家,達到11630家,2014至2016年間,掛牌公司數量分別以三倍、二倍以及一倍的速度增長,但2017年增速放緩至14.43%。以下對新三板市場規模分析。

  2016年,上市公司併購新三板掛牌企業149起,併購已完成的有69起。披露交易金額的130起併購重組中,累計交易金額達344.62億元。2016年發生的149起併購案例中,有68起併購案例明確公布了其併購目的。這其中,52起併購案例起因於橫向整合,占比76.5%,另外13起併購案例為多元化發展戰略或戰略合作,占比合計達15.7%。

  2017年,上市公司併購新三板掛牌企業109起,併購已完成的有57起。披露交易金額的91起併購重組中,累計交易金額達155.41億元。2017年發生的109起併購案例中,42起併購案例起因於橫向整合,占比59.15%,另外15起併購案例為多元化發展戰略或戰略合作,占比合計達21.13%。從近兩年的數據來看,產業整合是上市公司併購新三板公司的主因。

  隨著新三板市場規模擴大,以及投資者在參與資本市場活動中自身對風險判斷能力的提高,新三板市場應儘可能為投資主體創造參與的機會,各個層次的投資者通過投資分享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成長的紅利。新三板降低門檻,不僅使投資參與者增多,促使新三板活躍度增加,也可以培育合格投資者。完善的交易機制和活躍的市場,必須有相對充足的金融工具滿足市場融資和投資者的需求。所以,應適當增加融資工具,拓寬企業融資選擇機會,改善掛牌企業過度依賴PE/VC等的局面。

  2017年上半年股轉系統掛牌公司平均實現營業收入0.81億元,同比增長20.88%。平均實現淨利潤0.05億元,同比增長23.64%。淨利潤前10名的企業中,有6家來自金融行業。此外,披露2017年半年報財務數據的11197[ 截止2018年1月26日,共有433家企業因為掛牌時間等原因未披露2017年半年報]家掛牌企業中7918家實現盈利,占比70.72%。

  從成長性來看,股轉系統2017年半年度實現營業收入同比正增長的企業7591家,占比67.79%,其中1186家企業營業收入增長率超過100%,更有74家企業營業收入增長率超過1000%。淨利潤同比增長的企業5200家,占比46.44%,其中2193家淨利潤增長率超100%,更有284家淨利潤增長率超1000%。

  由於我國股權投資機構發展較晚,還未能產生出多元化的投資風格和方向,未能將資金有效引入資本市場,所以導致新三板市場的供需嚴重不平衡,新三板市場供需不平衡的情況短期難以改善。分層既是對市場分化的確認,也是未來政策推出的抓手,未來新三板市場的主體應當是「創新層」,「基礎層」和未來有可能的「精選層」都不是主體。不要寄希望於基礎層企業流動性會有多大的改善,掛牌企業能夠在基礎層實現融資,努力進入創新層是未來的方向。

  儘管做市商制度有效提升了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但從整個市場來看,一方面,採取做市轉讓的企業數量占比較小,另一方面,目前市場僅有券商作為做市商,而PE、期貨公司、基金公司等尚未試水。對此,民生證券研究院分析師張媛表示,新三板應儘快擴大做市商範圍,既有利於及時引入市場流動性「活水」,也有利於形成競爭性做市格局。在做市商數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每隻掛牌股票的做市商數量將進一步增加,使市場由壟斷性做市制度向競爭性做市制度過渡。

  「新三板目前還是偏股權投資市場,產品需要更長的年限設定,比如五年以上,結構也需要更合理化。」目前整個國內市場都是處於分化較嚴重的狀態,未來新三板一定也會出現分化。新三板一直在進化,但普惠性機會很難出現,把握分化的投資機會,重點還是在於企業的基本面。以上對新三板市場規模分析。

更多新三板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新三板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