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持續高增長,客車、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鋰電低速車有望放量。2015 年各示範城市將加大力度「上量」。公共領域,新能源客車和分時租賃用微型新能源小轎車將成為各城市完成作業的重要思路。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行業現狀分析詳情如下。
粗略計算,2015年新能源客車對動力電池的需求量將可能超過4.66GWh。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私人領域,國內九大新能源乘用車企業2015 年銷量計劃接近22萬輛,2015年新能源乘用車對動力電池的需求將可能超過3.88GWh。
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快速上漲帶火了鋰離子動力電池產業。市場研究公司CCM日前發布預測報告稱,隨著中國電動汽車銷量的大幅增長,鋰離子動力電池市場正進入黃金期,到2017年,鋰離子電池產業規模將暴增至400%。
需求暴增的背後是動力電池行業結構性問題。「目前國內動力電池的生產企業不少,但真正能用在電動車上的卻屈指可數。有數據顯示,目前車用動力電池有60%~70%來自於外資企業。」中國電池網總編楊朴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電池供應「左右」新能源銷量
「幸福的煩惱」,是上海地區某榮威品牌經銷商人士最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手上550plug-in的訂單已經積累了30多個,但廠家一直生產不出來車。」「目前我們的新能源車確實存在供不應求的情況,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核心零部件供應的不足。」上汽乘用車一位內部人士坦言。據其透露,這不足的核心零部件,就包括動力電池。不僅是上汽,在當下,比亞迪新能源車也正因電池的供應不足而遭遇訂單無法按時交付的情況。「我們現在交的車,都是2014年的訂單,現在訂車至少要等3個月。「比亞迪上海經銷商告訴記者。與此同時,據上汽商用車品牌與網絡管理部相關人士透露,其供應商國軒高科的動力電池目前也處於供不應求的情況。而湖南長沙眾泰汽車總經理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為保證旗下雲100等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供應,其正試圖與電池供應商協商,讓其「專供」自己一家企業。
「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式增長速度大大高於生產企業的預期,因此出現動力電池短暫性不足的情況。」楊朴宇如是表示。據《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13》提供的數據,從2011年到2013年上半年兩年半的時間裡,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僅為2.4萬輛。而2013年全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也僅為1.7萬輛左右。因此,雖然從2008年到2014年,國內鋰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的數量從10家左右增長至110家左右,但彼時動力電池的生產企業也多在觀望之中,並未將規劃產能轉化成有效產能。
到2014年,在諸多政策刺激下,新能源銷量同比猛增3.2倍,達到7.5萬輛。而據1月最新數據,2015年首月新能源車產量達到6599輛,同比增長5倍。強烈的需求更進一步凸顯了產能的短暫性不足。據楊朴宇介紹,在此前,國內電動汽車企業在產能設計之初考慮到國內市場需要較長時間培育,多數企業僅有一條生產線處於生產狀態。再加上新能源動力電池對產品的要求較高,企業在選材和生產上都需要一段時間,因此,據其預測,國內鋰動力電池要達到供需平衡,最快也要等到2017年。
也正因如此,據記者了解,國內新能源生產企業中,除比亞迪外,其餘企業在選擇電池供應商時,都會選擇2~3家,以保證量的供應。但由此也面臨更多的問題,一方面是電池與整車的匹配都需要多重驗證;而另一方面,在整車的穩定性和一致性管理上也面臨著更大的管理成本。
高品質鋰電池被外企掌握
據市場研究公司CCM日前發布的預測報告,到2017年,鋰離子電池產業規模將暴增至400%,達200億安時,超過2013年全世界產能的2倍多。
在此背景下,各大動力電池生產企業也都紛紛擴產提前布局產能。據不完全統計,僅2014年,就有包括波士頓、國軒高科、科力遠、多氟多、三星、LG化學等多家生產企業擴充了其電池生產產能。「巨大的需求規模並不意味著所有的生產企業都能夠利益均沾」,楊朴宇認為。據其透露,即便是在 2014年動力電池需求爆發的階段,已經有包括四川、山東、廣東、河南等地將近40家鋰電及相關企業倒閉,在這其中,不乏動力電池的生產企業。究其原因,他告訴記者,與3C等電子產品類鋰電池相比,動力電池投資更大,更具市場難度。「雖然很多企業2008年就開始進行投資,但多年來一直沒有市場,就算是大型的企業如比克等,在動力電池領域都處於虧損或者微盈利狀態。」投資回報周期長,對大型企業來說關係不大,而對一些資金結構單一的企業來說可能就是滅頂之災。
另一方面,雖然國內生產動力電池的企業不少,但真正能生產高質量產品的卻屈指可數。「目前國內整車廠商,幾乎都選擇和外資進行合作。 「楊朴宇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有60%~70%的動力電池供應來自於外資或合資企業。本土企業在核心技術上的缺失以及生產一致性和穩定性上具有不可忽視的短板。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高端鋰電池的生產材料如電解液、正負極材料以及隔膜等都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國內企業基本都依靠技術收購和產權轉讓等進行生產。另外在電池管理和成套系統上,與國外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因此,在全國乘聯會副秘書長崔東樹看來:「雖然鋰電行業發展前景看好,但目前已經出現結構性產能過剩的情況。」有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鋰離子電池產能過剩大概在40億~50億安時,國產低端鋰電池競爭激烈,價格戰時有發生,導致產業鏈整體毛利率下降。而與此同時,高品質、科技含量高的鋰電池則供不應求,由此出現此前諸如波士頓這樣的生產企業漲價的情況。
這種情況還將持續,上述人士認為,具有核心技術和資金規模優勢的企業將在市場爆發的浪潮中贏得更多的機會,整體市場中「大魚吃小魚」的趨勢將進一步增強。
更多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