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醫院行業分析報告 >> 整形醫院市場份額

整形醫院市場份額

2018-04-09 14:27:52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臉是一切的『入場券』,2014年開始,我國醫美行業快速崛起,整形醫院成為熱門話題,市場規模已超500億,行業增速達15%-20%。以下是整形醫院市場份額分析。

  醫療美容是指運用藥物、手術、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不可逆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復與再塑。在中國,隨著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對審美要求不斷地提升,大眾對美的意識越來越強烈,進而對整形美容的需求與日俱增。醫療美容行業將成為一大消費熱點。伴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安全且快捷的醫美療程更能顯著滿足消費者需求,從而吸引大量的潛在消費群體。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醫療美容市場,未來3年增速領先全球;中國醫美市場的主要消費群體是28歲-35歲的年輕白領和36歲-50歲的成熟女性;非手術類美容治療,主要以玻尿酸、肉毒素及皮膚護理項目成為未來行業熱點。

  目前我國的整形醫院約有10000家,受經濟發展速度和對外開放程度所限,目前醫美產業地域分布相對集中。根據2011年CAPA對中國十省市醫美市場的調研數據,北京,上海,廣州三地醫美機構數量占了調查總數的46%。而對比2014年和2011年數據,不難發現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整體增速大於內陸,但中部地區如湖北,四川等地也發展較快,具備擴張潛能。

  目前國內的整形醫院主要分為公立醫院和民營美容機構兩類。公立醫院比較著名的有北京八大處、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等;民營代表機構有時光整形、伊美爾、藝星等。從市場占比來看,民營機構占整個市場份額的接近70%。

  2014年中國醫療美容市場總產值增長至5530億元,年增長率接近 20%,預計到2019年將破萬億元。中國已經成為醫療美容大國,醫療美容市場總量占全球近15%的份額。2010年全國醫療美容人數高達340萬次,2013年增至537萬次,預計2015年超過700萬次,年均複合增長率在15%左右。

  中國成為第三大醫美國家。2015年全球醫美大數據表明,美國在全球醫療美容市場占有率為19%,排名第一;巴西為醫療美容市場第二大國家,占有率為11%;中國與巴西僅差1%差距,成為醫療美容第三大國家,占有率為10%;韓國和印度分別為5%和4%全球占有率,位列第四、第五大醫療美容國家。

  與傳統醫療相比,醫療美容行業呈現出進入門檻低、回報周期短、更依賴於營銷渠道的特點。進入門檻低主要指政策壁壘小、相對輕資產投入;回報周期雖然短,但受技術更新換代影響,收益波動性大;依賴營銷渠道是由行業屬性決定,目前美容醫院一半的收入支付給了營銷渠道,而一些成功的美容醫院利潤也主要來自老客戶相對較低的推廣費。

  國內醫美行業目前尚處於成長期。

  中國醫療美容行業起步於8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隨著人們思想的不斷解放,整個社會對美容的認可度在提高。一些公立醫院開設美容門診,民營的美容機構也在全國開始興起。但當時仍然以生活美容為主,醫療美容所占比例很低。直到2000年中國加入WTO以後,國外的美容觀念、先進技術和美容材料、運營管理理念陸續傳到中國,社會資本加速進入美容行業,同時衛生部出台《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對行業加強監管,行業步入快速成長期。

  中國醫療美容已有近30年的行業歷史,從原有的傳統式單一手術形式逐漸發展成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以及美容美觀等多樣療程療效的市場。我國整形美容業以每年20%的發展速度遞增,整形美容手術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增長。近20年來,我國醫療美容行業已發展成為涵蓋醫療整形、醫療美容、注射美容等領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綜合產業鏈。

  未來,整形醫院數量將持續增加,但是否專業、治療費用、藥物來源是人們最為在意的,如果能做到這三方面完美,那麼將會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以上是筆者對整形醫院市場份額分析。

更多醫院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醫院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