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有機蔬菜」的成本卻相當高。
首先,選地就是一項很嚴格的工作,周圍必須無工廠、無污染源,而且灌溉用水最好能直接采自水庫;其次,土地拿到手後,第一年要種植綠肥、第二年種植豆類、第三年才能開始種植蔬菜,這個過程謂之「有機轉化」,把原本土地里殘留的農藥與化肥成分稀釋掉;第三,除了基本的基礎設施投入外,平常的人工開支要比一般蔬菜生產地高,由於除草不能用農藥,必須通過人工一寸一寸地拔;最後一個是認證費用,國家環保總局的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每年都要對有機蔬菜生產基地進行認證,這個費用高達數萬元。綜合下來,有機蔬菜的零售價最少要比一般蔬菜高2至3倍,最高可以高到7至8倍。
有機蔬菜店銷售面臨困難:
有機蔬菜與普通蔬菜相比,有機蔬菜是用無污染的保鮮膜進行包裝,保鮮膜外粘有特定的有機食品標識;包在裡面的蔬菜橫七豎八的。據超市工作人員介紹,由於有機蔬菜的種植過程是純天然的,不採用農藥等化學藥劑,如一棵捲心菜,外面的大部分包葉在包裝時都要廢棄,只留下中間的一小部分,所以樣子看上去不甚美觀。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有機蔬菜行業市場調查報告》指出有機蔬菜與普通蔬菜最不同的地方是其價格:菠菜24元/斤、白菜23元/斤、菜心25/斤等。在超市中觀察發現,雖然有相關人員介紹說:「有機食品屬新生事物,還沒有形成消費風尚,平時購買的顧客多是白領階層。大多數消費者還是喜歡去市場買那些看起來新鮮的蔬菜。這種長期以來形成的消費習慣,短時間內還難以改變。」被問及為何不買有機蔬菜時,很多市民回答道,有機蔬菜的質量確實十分誘人,但比普通蔬菜貴3至4倍的價格讓人望而卻步。
出現這種現狀,主要是以下三種原因:
無公害有機蔬菜辨認難
不少消費者表示,商品上琳琅滿目的「綠色」、「有機」、「無公害」標誌讓消費者難以分辨。2007年1月《每周質量報告》報導,瀋陽一家公司未經國家法定機構許可,使用別的公司的綠色食品標誌銷售蔬菜,以普通蔬菜假冒綠色蔬菜,進了瀋陽的十幾家大型超市。在有機蔬菜的辨認上確實還存在漏洞,如果供應商一時貨源不足,不能排除其將有機標籤貼在無公害蔬菜上的可能。
價格太高接受者少
普通黃瓜一斤2元左右,有機黃瓜一斤7~9元;普通西紅柿一斤2.50元左右,有機蔬菜則賣到6~7元。在不少超市和賣場的有機蔬菜專櫃,看的人遠遠多過買的人,不少人還是不能接受讓人咋舌的高價。
有機蔬菜維持在普通蔬菜的3~5倍,是高額投入還是虛張聲勢?農工商集團最大蔬菜基地星輝蔬菜有限公司,技術專家陳志貴說,光是申請成為有機蔬菜基地就有很多要求,如3年內不得使用化學農藥、化肥等違禁物質等,前期水淨化最少也要每畝30萬元,而且鋤草、殺蟲、捉蟲等過程為避免污染必須人工,人工費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再加上每年的有機認證費用1萬元以及農業的病蟲害、草荒等風險。事實上,有機蔬菜很難賺錢,能種出好蔬菜的都選擇了出口業,畢竟其利潤是國內的3~5倍,而且投入也不需要那麼大。
不足3000畝難成氣候
規模化是否可以使有機蔬菜的價格降下來呢?有機蔬菜品牌寥寥無幾,如「九洲豐園」、「星輝」、「崇本堂」、「下西洋」等,屈指可數,據有關專家郁繁敏介紹,國際上有機蔬菜占蔬菜總面積的3%~5%,按這個比例,50萬畝蔬菜面積中可發展有機蔬菜面積到1.5~2萬畝,而事實這50萬畝蔬菜面積中有機蔬菜面積連3000畝都不到。種植有機蔬菜利潤少投入大,國內生產者大多選擇放棄,而不是規模化經營。不少業內人士指出,有機蔬菜是大勢所趨,但尚需時間。
更多有機蔬菜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有機蔬菜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