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逐漸與製造技術融合,裝備製造業逐步走向數位化,裝備製造技術發展強勁。下文是對2015年我國裝備製造業發展趨勢分析。
2014年以高端裝備製造的拳頭行業諸如以高鐵技術為核心的軌道交通裝備、以核電技術突破為典型代表的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備,伴隨我國內政外交中的一系列活動,成為我國引領製造業升級、擴大國際經貿合作、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中的亮點和熱點。
根據聯合國信息署和世界銀行的統計,我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品生產國和出口國,製造業GDP超過兩萬億美元,出口額近1.6萬億美元。
但在2015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包括裝備製造業在內的整個製造業面臨嚴峻形勢。
在石油和化工聯合會舉辦的「石化裝備發展論壇」上,專家對未來我國裝備製造業發展前景及突圍之策做了分析。
高端產品鎖象牙塔,低端產品產能過剩
2015年,我國裝備製造業遭遇來自外部環境和行業自身的挑戰。
根據石油和化工聯合會的預測報告,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3.5%,中國經濟增速繼續緩慢下滑並將於2017年探底。與裝備製造業密切相關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工業增加值在今年2月分別降至13.9%、6.8%,都是13個月以來的最低值。
同時,裝備製造業本身也存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在高端技術裝備方面,我國已實現石油化工、汽車整車等領域重大、關鍵和共性技術的新突破,重大裝備成套製造能力大幅增強。比如,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可抵禦南海內波流等災害,實現了我國深水大型高端裝備零的突破;2000噸/日大型煤氣化裝置、低溫甲醇洗等煤化工裝置國產化。但不容忽視的是,工業技術產業在我國裝備製造業占比僅12%,且呈下降趨勢。
國務院國資委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院長徐東華表示,與石油石化其他領域相似,裝備製造業也存在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的問題,中小型裝備製造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分布不均,圍繞大型骨幹企業的中小企業集群未形成,世界級裝備製造企業缺乏。這些問題,導致資源、資金、人力分布分散,市場競爭環境惡劣。
企業層面的問題進而在技術層面引發了「惡性連鎖反應」:單個企業的資金、人力資源投入不足,導致裝備產品整體上應用技術、質量檔次不高,缺乏精尖技術特色。當前,質量稍高的裝備只能從國外進口,普通裝備產品則是國內眾多企業殘酷競爭求出售。高端裝備及關鍵零部件、原材料依賴進口,比如天然氣長輸管線設備、千萬噸煉油及百萬噸乙烯裝備,以及相關零部件需要進口,導致上述領域受制於外國企業。
高端技術裝備要「系列化」並「走出去」
我國裝備製造業如何渡過難關?高端技術裝備要「打頭陣」。最新裝備製造業發展趨勢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裝備製造業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國務院國資委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的報告稱,下一步我國石油化工裝備製造業要以尋找大油氣田、提高採收率、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油田技術服務和非常規天然氣產業為目標,加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地質研究,攻克非常規天然氣、煤層氣高效增產等13項重大技術,研製深水油田工程船等11項重大設備;力求老油田水驅採收率提高5%,海上稠油油田聚驅採收率提高6%,石油開採企業整體技術水平要達到或接近國際大公司水平。
徐東華強調,研發高端裝備製造技術要以「整合科研開發體系,促進科研成果系列化」為主線。長期以來,我國高端技術開發存在一項技術多個企業和研發機構同時開發、互不關聯的情況,難以形成系列化、可持續的尖端技術成果及拳頭產品,還導致市場競爭白熱化。下一步,相關部門應該採取措施整合國內科技開發單位,根據不同企業、不同研究機構的特長分配任務,消除重點技術瓶頸並形成技術開發合力,保障我國裝備製造業整體上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專家胡遷林表示,企業要加強與客戶的互動,實現自身的裝備研發工作與客戶的工藝研發工作同步開展。「客戶工藝研究成熟、需要裝備配套時,裝備製造企業必須解決相關技術問題,了解裝備在客戶裝置中的配置規律和使用要求。」
同時,骨幹裝備製造企業要充分利用「一帶一路」重大戰略帶來的機遇。裝備供應商應邀請業主實地考察,實現產品技術標準國際化,獲得進口資質並增強操作能力,嚴格規範化技術、質量、商業等文件,了解項目所在國的政策、法規和文化,並對國際金融風險和匯率走勢準確預判。
中小型企業脫困離不開創新驅動
數量眾多的中小型企業怎樣突圍,也是業界關注的問題。
徐東華表示,中小型企業想獲得競爭優勢要依靠技術和效率,而不是數量和規模,下一步要加大人力、資金投入,實現技術創新,打破「無資金就沒有技術,無技術就沒有市場,無市場就沒有資金」的惡性循環。
胡遷林表示,中低端石化閥門是中小型企業的主要裝備產品,在石化行業發展整體減速條件下產能過剩矛盾將加劇。中小企業只有研發新產品、改進工藝才能脫困。
更進一步說,企業搞研發要有廣闊的視野。過去,不少企業在新產品研發過程中注重在產品結構、材質、製造工藝等方面進行研究和創新,忽視對上下游產業鏈工藝狀況的了解,導致缺乏有針對性的應用技術,在與國外企業競爭中處於劣勢。未來,企業要著眼於成為石油化工裝置及工藝領域的專業企業,而非局限於成為機械製造專業企業。「裝備製造的技術研發,要從引進、模仿向吸收、創新方向發展,要向深度和廣度延伸。」胡遷林說。
一位行業人士表示,中小型企業已陷入虧損境地,需要國家引導才可能脫困。根據已開發國家的經驗,有關部門要統一組織、協調裝備製造行業,實現貿易、技術和信息一體化,促進企業聯合化,推動資本公眾化。
更多裝備製造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裝備製造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