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我國首套自主研發智能調車系統投運 能效安全雙突破
在能源運輸領域,鐵路作為國民經濟大動脈的作用日益凸顯。隨著全球加速推進數位化轉型,2025年中國鐵路智能化發展正迎來關鍵窗口期。據行業預測,到2025年我國重載鐵路智能化覆蓋率將超60%,年運能提升空間達億噸級規模。在此背景下,國家能源集團朔黃鐵路公司研發的智能調車系統正式投用,以數據為支撐給出了智慧鐵路建設的答案——通過技術創新實現效率與安全雙躍升,單站年運輸能力突破2.17億噸大關,成為重載鐵路智能化發展的標杆案例。
黃驊港作為全國最大煤炭下海樞紐,每天需處理160列運煤列車、超萬輛車輛的調車作業。傳統模式中,人工制定調車計劃耗時長達2小時,且存在路線衝突風險。新投用的智能系統通過"雲腦決策平台"實現全流程自動化:利用大數據分析實時生成最優路徑,結合港口船舶動態信息構建"路港船"數字鏈。數據顯示,該系統使調車計劃自動編制率達85%,進路智能排列效率超95%,日均減少人工操作按鈕1.8萬次,調度響應速度提升3倍以上。
針對萬噸級重載列車的複雜路況,系統創新應用5G+北斗高精度定位技術。機車搭載智能感知設備可識別200米內障礙物,在1%坡度線路上實現毫米級停車對位精度。通過"雲控執行模塊"完成加減速控制,使5394噸煤炭列車精準停靠誤差小於±3厘米。這種自主駕駛技術不僅降低司機勞動強度,更將重載鐵路的運輸可靠性提升至新水平——單日調車作業時間縮短40%,車輛周轉效率提高28%。
傳統調車作業中攀爬車輛、人工領車等高危環節被"雲防保障系統"徹底革新。基於5G實時傳輸的360°全景影像,配合AI視覺識別技術,可精準捕捉12類安全隱患。數據顯示,該系統使安全風險降低90%,年均可減少現場作業人員接觸危險場景超8萬次。同時通過數字孿生平台實現全流程可視化監控,將鐵路運輸事故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總結而言,這套智能調車系統的成功應用標誌著我國重載鐵路技術邁入智能化新階段。其創造的"雲腦決策雲端執行雲上防護"三位一體架構,不僅使黃驊港站年運能提升1056萬噸,更驗證了智慧化改造對運輸效能的倍增效應。隨著該系統在更多線路推廣,預計到2025年我國重載鐵路運輸效率將整體提高30%,為構建安全高效、綠色智能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提供有力支撐。這一突破性進展不僅重塑了傳統鐵路作業模式,更為全球能源運輸智能化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更多鐵路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鐵路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