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行業變革與政策驅動下,中國客車產業正經歷深度轉型。作為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0868)近期披露的年度報告顯示,其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27.35億元,同比增長近三成,淨利潤雖僅錄得839萬元,但同比降幅顯著收窄。這一成績單既折射出客車行業復甦跡象,也暴露出企業仍需突破的關鍵瓶頸。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客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從經營數據看,安凱客車2024年扣非淨利潤虧損幅度大幅縮減至5500萬元,較上年減虧超億元。這得益於國家"十四五"新能源規劃的持續落地,其核心產品電動客車在城鄉公交、景區接駁等場景滲透率提升。據行業監測數據顯示,國內12米以上新能源客車訂單量同比上漲37%,而安徽地區憑藉產業集群優勢,已成為全國第三大新能源客車生產基地。
儘管近三年營業收入從17.8億元增至21.46億元,安凱客車的歸母淨利潤持續為負,累計虧損超6.7億元。這種"增收不增利"現象在客車行業具有典型性: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單車成本增加5%8%,而新能源補貼退坡使企業平均利潤率下降至不足2%。值得關注的是,公司資產負債率從97.7%的歷史高點降至72.86%,顯示財務結構正在改善。
在行業洗牌背景下,安凱通過股權重組與11家參股企業的協同布局,推動供應鏈垂直整合。其控股的安徽江淮客車有限公司,在輕量化車身技術領域取得突破,2024年成功中標多個城市公交採購項目。但數據顯示,國內客車企業平均產能利用率僅65%,行業集中度CR3仍低於40%,意味著資源整合仍有較大空間。
從銷售網絡看,安凱在華南市場的營收貢獻占比提升至38%,廣州、深圳等城市地鐵接駁專線建設帶來新增量。反觀北方市場受冬季續航影響,新能源客車推廣進度滯後15個百分點。這種區域性差異或將持續到2025年補貼政策退出節點。
總結來看,隨著碳達峰目標臨近和智能駕駛技術突破,中國客車產業正站在轉型升級的關鍵路口。安凱等頭部企業通過產品疊代與資本運作實現財務指標改善,但行業整體仍面臨盈利模式重構的挑戰。預計2025年新能源客車市場規模將超8萬輛,政策紅利窗口期或催生新一輪市場格局重塑。對於企業而言,如何平衡技術創新投入與成本控制,將成為決勝未來的關鍵變量。
更多客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客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