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國鋼企所賺到的利潤總和,還沒有必和必拓一家的盈利多。礦山巨頭們已經徹底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陰影,並開始收穫創紀錄的收益。這樣的業績背後,是眾多中國鋼鐵企業掙扎在虧損邊緣。
在剛剛過去的2010年,中國的鋼鐵企業所賺到的利潤總和,還沒有必和必拓一家的盈利多。
「衣食父母」反受苦
澳大利亞礦山巨頭必和必拓昨天公布的2010年下半年財務報告顯示,受全球經濟復甦以及工業原材料需求飆升的提振,公司的淨利潤達到105.24億美元,同比上年同期的61.4億美元增長71.5%。
2010年上半年,必和必拓的淨利潤為65.6億美元,這也意味著,整個2010年,必和必拓的淨利潤高達17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旗下擁有銅、鎳、釉、石油等多種資源類產品,但在必和必拓的下半年盈利中,鐵礦石業務的息稅前利潤達到58億美元,占據了其盈利總額的半壁江山。
在此之前,另一家澳大利亞礦山巨頭力拓已經公布了2010年全年的淨利潤,盈利同樣增長兩倍達到了創紀錄的143億美元。而鐵礦石業務的淨利潤,更是達到101.89億美元,對力拓的盈利貢獻巨大。
中國與日韓是目前「兩拓」的主要銷售渠道,占「兩拓」總出口量的96%,其中中國占三分之二,日韓占三分之一。這表明,「兩拓」出口礦石中,有64%出口到中國。
作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買家,中國鋼企顯然為「兩拓」等礦山巨頭源源不斷輸送了巨額利潤,可謂「衣食父母」,而鋼廠自身卻深受高價鐵礦石之苦。
工信部昨天公布的一份統計報告就顯示,2010年,國內大中型鋼企實現利潤897億元,其中實現利潤前20名企業的利潤約占83%,寶鋼一家利潤約占26%,而大多數企業處於微利或虧損狀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的銷售收入利潤率為2.91%,遠低於全國工業企業6.2%的平均水平。
礦石是鋼鐵企業最大的生產成本,按照現在的鋼價與鐵礦石價格計算,大約占成本的45%。
2010年,中國總共進口鐵礦石6.2億噸,同比下降1.4%,鐵礦石對外依存度也由上年的69%下降到63%左右。但是進口鐵礦石平均價格卻達到了128美元/噸,比上年上漲了40美元/噸。為此,中國的鋼鐵企業全年進口鐵礦石成本上漲了大約1960億元人民幣。
多付的1960億元,同樣高於中國鋼鐵全行業的盈利。
話語權改變非易事
1萬多人干一年,結果算算效益還是負的,派兩個人倒倒期貨就能賺個幾千萬。」南鋼董事長楊思明曾這樣告訴筆者,他用「苦不堪言」,來描述中國鋼鐵業在高成本、多產能、強競爭等多重擠壓下的生存境遇。
「產業上下游的利潤差距如此之大是不合理的,如果下游環節無法生存下去,整個產業鏈也會遭到破壞。」西本新幹線信息部經理盛志誠對筆者表示,金融危機爆發後鋼鐵上下游產業的相繼受損就證明了這一點。
但瑞銀分析師唐驍波則認為,鋼鐵行業的一部分利潤被轉移到上游,是一個事實,很難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話語權不是說想要就要,要看基本面和行業結構。若圖改變,中國需要對自身經濟結構進行調整,更加注重質量而非數量,行業繼續兼併整合。」
在中國,相關政府一直在推動鋼鐵企業的重組,近年來,河北鋼鐵、寶鋼、武鋼和鞍鋼等鋼鐵巨頭也先後重組了多家國內鋼鐵企業,不過,由於地方政府利益格局和強強難以聯合,重組的進程依舊緩慢。
目前,最大的10家鋼鐵集團粗鋼產量占據全國粗鋼總量的比例仍不足50%。這與《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的國內排名前5位鋼鐵企業的產能要占到全國產能比例45%以上的目標還相距甚遠。而相比之下,三大礦山企業的鐵礦石發貨量,則占據了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二。
為了脫離「苦海」,南鋼等很多鋼鐵企業開始探索投資「非鋼產業」的道路,向上拓展資源,向下參與產品深加工。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提出了擔憂,將過多的精力和資金投入到非鋼產業,會帶來「多元化」擴張所固有的風險隱患。國內的鋼鐵業與國際同行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技術進步不僅需要長期的埋頭積累,也需要巨大的研發投入。
更多鋼鐵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鋼鐵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