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時期以來,浙江尤其是溫州的企業家存在一種浮躁之風。部分企業家在企業賺錢後,拿著這些錢轉戰「來錢快速」的房地產、股市等虛擬經濟領域,企業重心已不在實體經濟領域,這直接導致企業無心也無力進行轉型升級。「如果企業家不能正確處理這種浮躁的心態,何談轉型升級。」企業轉型升級需要一個過程,這一過程又非常痛苦,既需要企業內部具備企業家堅定的意志與明確有效的轉型升級手段,也需要政府部門政策的支撐與外部經濟環境的改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在接受採訪時說,目前的政策方向應當是積極推進中小企業的轉型。他建議,在宏觀政策上可以考慮在適當加息以抑制通脹預期的同時,適當降低準備金率以改善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信貸環境;通過降低中小企業稅收,來減輕中小企業在轉型中面臨的壓力,同時重點促進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升級;以金融、財稅等多種手段鼓勵中小企業之間的併購整合,促進優勢的中小企業通過併購進行良性擴張。
缺錢,是時下中小鞋服企業遇到的一個普遍難題。但「錢荒」只是表象,鞋服企業無法把握預期的確定性、難以適應緊縮的宏觀調控,加之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疊加,當前中小鞋服企業遇到的困難是「如何保證供給」,而不是「尋找需求」。
溫州一家大型製鞋企業的負責人對記者說:「從去年開始,就不斷有中西部地方官員來找我,只要在那投資一定的數額,那邊的土地『白給』。現在生意這麼難做,我也心動了。」
企業面對經營困境的同時,溫州經濟也面臨著「區域戰」。「現在很多溫州企業不願意在溫州呆著。這種情況不僅在溫州有,整個浙江省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溫州市經貿委經濟運行處的一位人士說。在鞋服企業經營遇到困難時,政府的政策導向對企業未來規劃的影響是很大的。目前溫州有很多企業把生產基地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這些地區政府招商引資的力度也很大,土地免費使用和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是溫州等沿海地區所不能給的。
當前中小鞋服企業經營困難,並不僅僅是因為銀根的緊縮,而是因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發展機會正變得日漸狹窄與侷促。2011年5月底,浙江省工商聯推出一份關於浙江工業小企業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這份耗時2個月的調研報告得出結論:如果經濟政策持續收緊,省內支撐這一民營經濟大省半壁江山的工業小企業將陷入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又一輪發展困境。對此,一些持積極觀點的人士認為,這將倒逼浙江中小鞋服企業加大轉型升級的力度。在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融資成本提高、人民幣升值等「硬上漲」的情況下,企業只有通過轉型升級來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的附加值,從而在保證利潤的前提下保持並提高市場占有率。
「轉型升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難啊。」一位溫州企業家如此感嘆。轉型並非能夠一蹴而就,一直以來,溫州工業的特色是「低、小、散、弱」,產品低端,企業規模小,分布分散,抗風險能力弱。難以迴避的現實是,依賴外貿型經濟和小商品經濟的溫州,在產業轉型方面一直鮮有明確的方向。
「活命比升級重要,對中小鞋服企業談轉型,似乎是一廂情願。」浙江省工商聯研究室主任周冠鑫不客氣地指出。究其原因,則是溫州中小企業大多是家庭作坊起家,即使壯大後也大都是家族企業,企業組織化程度低,對兼併重組的積極性不高;這些中小企業集中在低附加值的產業,對轉型升級抱著「無心轉也無力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