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企業不是光缺資金的問題,更大的問題是:產品出口遇到阻礙,唯一的出路就是轉型升級,外銷不行就搞內銷。對此,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李文鋒為中小企業勾勒出創新發展的一些新思路:小企業與大企業的創新模式不同,大企業在目前環境下,可以打造全球供應鏈,從源頭到終端,而中小企業完全可以參與到這一鏈條中來,為大企業做配套體系。
大多數中小企業處於產業鏈條的低端,缺乏品牌,只能靠「低成本,低利潤」的生產模式維持著;多數中小企業缺乏品牌戰略和品牌定位策略;品牌建設的手段非常單一,過分誇大廣告對品牌的作用。
品牌是錘鍊出來的,不是粉飾出來的;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幫內地品牌做貼牌,另一方面可先將自己的產品拿到批發集散市場上銷售,以此來調研國內消費者對於產品的偏好;此外,中小企業也可以去境外開拓品牌,尤其可以去充滿更多機會的國家,像俄羅斯、南非、印度、巴西這些國家都有巨大的機會。
長久以來,國內眾多的中小企業缺乏品牌意識,只能靠貼牌生產賺取廉價的手工費,而且很多企業之間為了爭奪市場訂單而形成惡性競爭,競相讓價,最終損害的是自身利益。
當經歷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一部分廣東的服裝企業開始求變。廣州服裝企業主塗正印向記者表示,2008年金融危機後,他們開始做了兩個廠,一個做出口,一個是在國內做自有品牌。這種兩條腿走路的辦法,就是為了主動適應市場發展的現實需求。在他看來,國內市場有著13億人口的龐大消費群體,因此未來的趨勢不是加工,而是創新與服務。
一些有轉型意識的企業,首先採取的做法是:先通過幫內地品牌做貼牌的方式來探路國內市場;還有一些外貿企業,則是先將自己的產品拿到批發集散市場上銷售,以此來調研國內消費者對於產品風格和品質的要求。
對於已經擁有柔裝品牌的企業主莊澤群來說,給一線品牌做代工的同時,也為其走向創新、孵化自己的品牌提供了便利。「養自己的設計師,保持精工細作的品質,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莊澤群說。
正如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前會長保育鈞所說:「原來的路走不下去,就要換個活法,活出自我來。自我是誰?就是品牌。」據他介紹,浙江溫州有一個皮鞋企業,原來看到外國皮鞋賣得價格很高,於是就引進研究所來研發人家的鞋,按照國際的皮鞋標準來製作,結果還是賣得不好。為什麼?他後來才醒悟:人家就只靠一個老頭的品牌形象,有商業渠道,根本不需要大量的訂單,賺的就是品牌利潤。
「去年年底,國內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約有845萬家,而到了今年11月份,則達到了945萬家,一年內增長了100萬家企業。與此同時,我們在去年的調查也發現,雖然經歷了金融危機的衝擊,但依然有30%的企業不僅沒垮,反而因勢而上,這就是創新的作用。」保育鈞呼籲中小企業:應通過自身的創新推動政府的改革,在危機面前只有創新才能創出新天地,這世界上沒有救世主,全靠自己救自己。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也認為,從小到大始終保持著中小企業活力的企業,才是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企業。而什麼樣的企業才是有競爭力的?就是有強大品牌的企業。可以說,品牌正是植入人心的競爭力。在他看來,企業要逐漸學會在眾說紛紜的環境中成長,因為品牌是錘鍊出來的,不是粉飾出來的,好的品牌總是要從粉飾的階段進入坦然之道。他建議中小企業:從產業成長之路要走向品牌強大,需要有很長的路要走,企業家一定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