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鞋企轉型升級難度不斷加大 製造業及外貿形勢不容樂觀

鞋企轉型升級難度不斷加大 製造業及外貿形勢不容樂觀

2015-01-01 14:06:07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作為最早一批從台灣地區轉移到珠三角的製鞋商,廣州台商協會榮譽會長、創信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振昌至今依然選擇堅守廣州陣營。他的鞋廠現有4000多人,在運動鞋代工廠中算是發展穩定。不過,吳振昌在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坦言,十八般武藝差不多用盡,對未來如何轉型升級開始顯得有些迷茫。

鞋企轉型升級難度不斷加大 製造業及外貿形勢不容樂觀

  用工成本攀升

  「例如,生產一雙運動鞋,進口10元原材料,一般需要交1元關稅,而印度尼西亞進口原材料免關稅,而且用工成本也比大陸低。一雙鞋在兩地僅加工費相差兩元,因此,採購商逐漸將部分訂單往東南亞轉移。全球鞋產品市場需求並沒有減少,但從以前高速增長變為微增長,競爭明顯加劇。自金融危機之後,大陸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幾年間由1000多元上漲到3000~4000元,企業支付員工的社保費用也水漲船高,不斷蠶食利潤。企業勢必要轉型升級。」吳振昌說。寶鼎的副總經理王仁國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談到,從2008年開始至今,東莞鞋業形勢一直在走下坡路。2014年,工人工資又上漲了200元,平均工資達到3200元,隨著人工、社保要求提高,一個廠一年增開支兩三百萬元。

  目前,按廣州最新調整後的社保來計算,企業承擔部分的養老險、工傷險、失業險、醫療險、重大醫療險以及生育險分別為14%、1%、1.2%、8%、0.26%以及0.85%,總計為25.31%。廣州最低工資標準雖為1550元,但依廣州投保規定最低投保繳費標準,公司支付是從694.74元起跳。在廣州按2745元的工資計算,加上5%住房公積金,相當公司為員工社保以及公積金需支付832元費用。吳振昌告訴本報記者,這相當於在台灣的公司為一個收入大約人民幣6000元薪資的員工所支付的社保等費用,台灣企業替員工及家屬交的社保占11.77%,此外公司需要拿出最少2%作為公司退休準備金,但社保總體加起來占比還是比大陸低很多。珠三角熟練工人月薪一般在3000~4000元,企業要掏759~1012元為員工支付社保,加上公積金,比柬埔寨的工人甚至越南工人的薪水還高。「現在廣州用工成本已逼近台灣地區。不過,台灣製鞋業基本已轉移走,一旦產業轉移,要回遷難度極大,台商紛紛將鞋廠遷移到東南亞。目前,珠三角用工成本大約是600~650美元,印度尼西亞大約300美元,而越南只有250美元左右,柬埔寨則更便宜,大約100美元。」吳振昌說。

  近年來,由於成本上漲過快,不僅是中小企業,連一些大型外銷企業和內銷品牌鞋企都逃脫不了利潤下滑的命運。記者查閱全球最大運動鞋製造商台灣寶成集團財報發現,其重要子公司裕元工業因工資成本持續上揚,以及對於製鞋業務所進行的產能遷移及調整等方面影響,2013年淨利率僅為4.5%,下滑到鞋業約定俗成的5%這條正常臨界線以下,比2012年的5.8%有所減少。2014年,裕元工業自結合併營收為80.14億美元,較2013年的75.82億美元增長5.7%。不過,由於與員工在「五險一金」上產生糾紛導致去年4月發生大規模停工,裕元工業去年第二季度決定就其中國廠區員工之社保及住房公積金作增額提撥及調整,以致2014年前三季合併營業費用較去年同期增加,合併營業淨利因而較上年前三季減少12.22億元新台幣,為53.60億元新台幣。

  吳振昌談到,用工成本上漲導致利潤的下滑,勢必會倒逼鞋企轉移升級。上世紀90年代大量湧入大陸的台資鞋業,普遍面臨設備更新換代,這需要大量投資,涉及到未來五年、十年的發展,企業往往會考慮到找一個更有成本優勢的新地方來完成轉型升級,通過往東南亞或內地轉移來保持訂單穩定增長。況且不少台商都已上年紀,他們的兒輩往往不太願意從事投資高、回報率低的製鞋業,這是近幾年珠三角不少台資鞋企縮小規模或關閉的原因之一。

  轉型升級難度加大

  在吳振昌看來,鞋企留在原地轉型升級的難度不斷加大:「面對勞動力短缺,我們不斷引進設備提升自動化程度,但新設備進口需要交10%的關稅,17%增值稅,而在東南亞投資進口設備可享受免關稅。所以建議相關部門對留在大陸轉型升級的企業或可考慮減免此稅。此外,社保政策尤其是歷史留下的問題也給我們帶來不少困擾。」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反映,當年社保推動初期,外來員工由於種種原因普遍不願意參保,但隨著社保政策不斷調整,現在越來越多工人強烈要求補交社保,依據2013年9月人社部令20號文,2013年11月1日之後補繳方式是五險全補加滯納金,但有些工人已工作超過15年,換算約需三倍滯納金加上補交社保本身費用,對企業是一筆不少的負擔。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2-2016年中國製鞋業市場投資戰略規劃研究報告》顯示,目前,沿海地區的鞋企賺錢越來越難。由於工資快速攀升,工廠往其他地區轉移而關閉原有工廠所需支付的費用將會隨時間延長付出更大的代價。這是這兩年鞋廠紛紛壓縮規模或關閉工廠的又一原因。「假如工廠里有1000位工齡超過10年的工人,在2008年關閉的工廠,給這些員工人均賠償金需要1萬元左右(十個月補償金月薪約1000元),總體費用大約需要1000萬元,而如今關廠的,按現在月薪3000元折算,同樣人數則需要4800萬元(補償金16個月,每月3000元),假如兩年後關閉,就需7200萬元(18個月補償金,每月4000元)。」上述業內人士說。

  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接受記者採訪時用「無可奈何花落去」來形容加工貿易,他認為加工貿易歷史任務已完成,現在已不合時宜,鞋業唯有由低端轉向中高端,延伸產業鏈以及附加值才能適應時代變化。

  不過,鞋企轉型升級談何容易。一家東莞鞋企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這些年一直在摸索從代工到自主品牌的轉型,從設計到進入多家高檔商場,無奈出口訂單縮減加劇,而打造自主品牌前期需要投入巨大,最終導致資金鍊斷裂,被迫去年關閉經營了20多年的工廠。

  以內銷為主的溫州民營鞋業奧康國際2014年業績也不容太樂觀,2014年1~9月,該公司營業收入為20.97億元,同比微增0.55%,但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86億元,下降27.98%。因此,該企業開始跨入金融產業謀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近年來,吳振昌頻頻往東南亞等地考察,曾考慮過轉移的他目前還是更傾向留在大陸轉型升級。一方面,他在廣州番禺的工廠是自己一早買地蓋起來的,地價持續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對衝掉日益上漲的運營成本;另一方面,他的兒子已到其鞋廠中來協助經營。這幾年來,吳振昌不斷通過提升自動化生產提高效率、提升設計及精選款式減少種類等方式來消化快速上漲的用工成本。不過,周邊不少工廠關閉或轉移,他擔心鞋業整個生產配套環境受到影響,以及鞋業大規模轉移後造成員工失業加劇。他建議,相關政府部門針對社保歷史遺留的問題而制定更合理的補買政策,以及能將鞋類產品出口退稅由15%上調至17%,為企業騰挪一定的利潤空間來轉型升級。此外,教育附加與城市建設附加的稅費應該考慮終止,終究在其他國家以這種名目的稅收相當少見。

  2015年來,中國製造業以及外貿形勢皆不容樂觀。2015年1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8%,比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時隔28個月再次跌破榮枯分界線,顯示製造業已進入衰退。同期,我國進出口總值2.09萬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8%。其中,出口1.23萬億元,下降3.2%。在「寒冬」中如何突圍,這對鞋企來說依然是一道難題。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鞋企熱門推薦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