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通用機械行業分析報告 >> 2015年高鐵核電推中國裝備製造業市場發展前景分析

2015年高鐵核電推中國裝備製造業市場發展前景分析

2015-03-02 11:00:25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促進我國重大裝備和優勢產能「走出去」,實現互利共贏。從國內產業發展看,以高鐵、核電為主的裝備在國際市場具有高性價比的競爭優勢。推動中國裝備走向國際市場,優化外貿結構,既能促進國內產業轉型升級,也對構建互利共贏的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

  1.裝備業能否成為中國製造新「名片」

  2014年10月,美國麻薩諸塞州交通局正式批准向中國北車採購284輛地鐵車輛,裝備波士頓紅線和橙線地鐵,中國軌道交通裝備企業首次成功登陸美國。今年2月4日,中國、阿根廷兩國政府簽訂《關於在阿根廷合作建設壓水堆核電站的協議》,中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成功出口拉美,將落地阿根廷。

  自2014年下半年起,國務院常務會議數次討論和部署加快鐵路、核電、建材生產線等中國裝備「走出去」,一系列鼓勵和扶持政策出台,一些初期探索項目陸續落地。截至目前,中國與巴基斯坦的核電合作已承建6台壓水堆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達340萬千瓦;中國核電企業在加拿大、英國、羅馬尼亞等地的布局也初見成效。

  同樣,中國高鐵邁出國門的腳步加快。據了解,2014年我國共出口鐵路設備267.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22.6%。從主要市場看,東協、阿根廷、澳大利亞和美國位居我國鐵路設備出口的前四位,出口額分別為38.4億元、34.5億元、33.5億元和31.7億元,其中對東協出口額增長了1.2倍。

  1月2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大力開拓鐵路、核電等重大裝備國際市場,整合行業資源,創新對外合作模式,探索採取合資、公私合營等投資運營方式,為有需求的國家提供工程設計諮詢、施工建設、裝備供應、運營維護等全方位服務,並通過國際合作開拓第三方市場。

  我國「一帶一路」的戰略為高鐵、核電等中國裝備「走出去」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據了解,「一帶一路」沿線是世界軌道交通最急需發展的區域,區域內擬建或在建的高鐵項目共有9個,此外還有22個跨境鐵路、普通鐵路和地鐵項目擬建或在建。而核電產業作為高端技術製造業也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著力點。

  專家普遍認為,長期以來,我國在外貿方面一直處於順差位置。但是,出口結構卻不盡合理,出口的主力軍長期停留在紡織品等低附加值產品中,中國製造在國際市場上被貼上了低端、廉價的標籤。

  然而情況現在已經有所改觀。「中國正在從『世界工廠』向投資輸出國轉變。」經濟學家宋清輝說,「以高鐵、核電為代表的中國裝備製造業以質優價廉的優勢贏得國際認可,成為中國製造的新『名片』。」

  2.境外項目建設如何防範風險

  2014年底,中國鐵建、中國南車等組成的國際聯合體中標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羅的高鐵項目,項目在中標三天後取消,今年2月墨西哥方面又宣布,剛剛重新啟動的這一高鐵項目招標被「無限期」擱置。

  一般認為,客流量不足致使成本回收難以及油價的波動,是墨西哥高鐵項目撤標的重要原因。而對於沙特麥加輕軌鐵路項目,中國鐵建稱受項目所在國政治、經濟、政策、法律等影響較大,低估了拆遷難度,各種因素的變動導致成本增加。這些項目的經驗值得借鑑和思考:需要進行理性地可行性分析,加強境外投資監管,規範企業經營秩序,建立健全風險評估和突發事件應急機制。

  「國家要重點推進高鐵『走出去』,但也要更重視風險防控。」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王曉濤指出,即使是國內的投資,也存在技術和經濟的風險,而「走出去」的項目除了這兩個風險之外,還會存在一些政策的不穩定性、政局的變化等風險。

  中國企業的其他海外項目同樣面臨許多問題。比如,由於路途遙遠,中國設備的檢修可能需要花費巨額成本;再比如,由於語言不通問題,設備和圖紙上的文字外方看不懂,雙方交流受阻礙,甚至當地勞動力進入項目都面臨困難。再有,目的國對環保、勞工條件等方面的要求和法律法規都需要深入了解。

  對此,王曉濤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在拓展自身發展空間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所在國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著眼於提高有關國家產業發展的能力,增加當地的就業,提升當地產品的供給水平,促進有關國家長期可持續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巡視員曹鋼認為,完善支持政策、做好配套的財政金融保障是風險防控的關鍵。「可以建立政企銀合作機制,創新發展思路,銀企要成為利益共同體,組建『產業+金融+服務』的集團軍。」他說。

  2015年1月初下發的《關於加大重大技術裝備融資支持力度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將創新金融產品和融資服務模式,為企業提供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融資服務,支持產品出口及企業「走出去」。

  王曉濤表示,要按照市場原則,拓寬外匯儲備運用渠道,支持企業在境內外發行股票或債券募集資金,發揮政策性金融工具作用,為重大裝備和優勢產能「走出去」提供合理的融資便利。

  3.怎樣促進經濟共同發展

  2014年中國整個裝備製造業出口2.1萬億元,占國家整個出口收入的17%,其中包括電力、通訊、石化、礦業、航空等行業,大型的成套設備出口快速增長。中國60萬千瓦的燃煤發電機組已經成為出口的主力機型,華為公司68%的銷售收入來自于海外市場,另外工程機械、汽車等領域在境外的投資也取得了積極的進展。

  目前,我國企業已在亞洲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建設了鋼材、水泥、玻璃、印染、針織、汽車等生產線,既開拓了新的市場,又增加了當地生產能力。如奇瑞等汽車企業在境外建設整車或零部件生產線,徐工集團、三一重工等海外業務規模也不斷擴大。

  專家認為,關於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問題,要將產業規模大、技術水平較高、具有一定優勢的行業作為重點領域,如鋼鐵、有色、水泥、玻璃、汽車、輕紡等。同時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支持企業在有條件的國家上下游配套協同發展,增加產品當地附加值。

  在全球範圍內看,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國際產能合作的熱潮正在興起,也逐漸成為許多國家促進經濟發展、減少貧困、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這實際上也為中國裝備製造業「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機遇。

  隨著跨國合作項目的不斷展開,如何與目標國合理對接成為關注焦點。考慮所在國當地的經濟現狀和政治、文化環境等因素,既要發揮我國自身優勢,也要注重本土化,探索多種商業合作模式,積極融入當地社會。

  王曉濤指出,要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理念,需要充分考慮東道國的經濟狀況、現實需求,以及技術標準的實際情況,既要獨立自主,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也要考慮與有關國家組成聯合體,共同參與境外的鐵路項目。同時也要學習跨國的經營經驗,提高我們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力的能力。

  同時,「走出去」不但可以貢獻當地經濟發展,也促進了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商務部部長助理張向晨認為,中國的電力設備、通信設備、船舶、高鐵,在很多國家都有需求和市場,而國內市場需求增長正在放緩。「從全球市場來看,推動中國的裝備製造業『走出去』,既便利了這些國家,也為我們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新的思路」。

更多裝備製造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裝備製造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