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有色金屬行業分析報告 >> 有色金屬發展趨勢

有色金屬發展趨勢

2020-09-17 17:13:07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我國十種有色金屬為5841.59萬噸,同比增長2.70%。目前我國有色金屬下遊行業發展態勢仍然較好,帶動了有色金屬行業的發展。以下對有色金屬發展趨勢分析。

  2019年,銅、鋁、鉛、鋅現貨均價分別為47739元/噸、13960元/噸、16639元/噸、20489元/噸,同比下跌5.8%、2.1%、13%、13.5%。有色金屬行業報告指出,2020年4月2日有色金屬期現價格指數為812點,較2020年4月1日下降了8點,較周期內最高點1262點下降了35.66%,較2015年11月23日最低點704點上漲了15.34%。

  我國有色金屬產業體系完備、市場規模巨大、人力資源豐富、綜合優勢明顯,是名副其實的產業大國,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現從五大趨勢來分析有色金屬發展趨勢。

  1、謀劃大局,推進結構調整

  歷史的經驗已經無數次證明,濁局中孕育著良好發展機會。2012年的國內外經濟形勢為利用市場「倒逼」機制,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低成本擴張提供了良機。有色金屬發展趨勢分析,只要真正拋棄粗放式發展方式,從形成長期優良資產出發,明確發展方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以全面提升資源控制力、市場影響力、技術引導力、文化感召力為中心,走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優勢得到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我國有色金屬工業企業就能夠在嚴峻挑戰中保持平穩運行。

  2、加強經營管理,防範資產風險

  盤活企業資產是在經營環境惡化條件下尋求發展的重要途徑。有色金屬發展趨勢分析,在經濟運行形勢嚴峻的環境中,企業發展既面臨嚴峻的挑戰,也存在重要的發展機遇。因此,要特別重視資產的優化重組。在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海嘯」中,我國一些具有實力、國際化經營水平比較高的有色金屬工業企業就抓住了歷史機遇,積極開展多元化資產經營活動,顯著增強了發展實力。在當前形勢下,對此需要給予格外重視。

  3、密切跟蹤市場,科學決策經營

  銅、鋁等主要有色金屬衍生金融商品屬性突出,金融動盪造成其價格頻繁起伏,既帶來經營風險,也存在經營機遇。有色金屬發展趨勢分析,有色金屬工業企業需密切跟蹤國內外市場,深入研究市場內在規律和當前特點,在此基礎上做出科學判斷,指導企業的經營活動。對有色金屬工業企業來說,在經濟運行環境惡化的情況下,任何緊縮支出、降低成本等緩解資金緊張的舉措,都不如科學經營更重要。因為在價格頻繁波動中,價差幅度往往超過企業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所做出的努力。

  4、加大科技開發投入,建設技術引導型產業

  加大科技開發投入,建設技術引導型產業,是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實現由大到強轉變的重要舉措。有色金屬發展趨勢分析,特別是在當前企業資金普遍趨緊的情況下,切不可削減科技開發投入。相反,為了占據未來競爭的制高點,各類企業更應針對自身發展的實際需要,加大研發投資力度,爭取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5、堅持合理利用資源,實施靈活的生產經營方式

  作為資源開發型產業,合理使用資源、防治環境污染應始終是有色金屬工業發展的主要著力點。有色金屬發展趨勢分析,在當前市場供應過剩、價格震盪、出口疲軟的情況下,從有效利用資源,減少「三廢」排放出發,有色金屬工業企業可以採取靈活的生產經營方式,實施「限產保價」,不僅可以降低企業的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影響,同時也可以減少企業的資金占用,應是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積極應對當前市場挑戰的重要選項。

  有色金屬發展趨勢分析,在"中國製造2025"規劃中,智能製造是主攻方向,對於有色金屬行業來說,實現數位化和工業智能製造也是有色金屬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對於推動有色金屬工業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競爭新優勢具有重大意義。

更多有色金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有色金屬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