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十三五』開局之年,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已進入新常態,結構調整全面推進,經濟增長由高速轉換到中高速。1~7月份,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32萬億元,實現利潤3401.7億元,進出口總額2664.5億美元,煉油、氮肥、氯鹼、電石等傳統產業的投資保持基本穩定,落後產能持續退出。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公布了今年1~7月份我國石化行業的一系列經濟數據,解讀「新常態」下,石化行業的發展方向,以及中國石化行業如何「走出去」面向全球競爭市場。以下是2016年我國石化行業現狀分析:
成績效益運行平穩
「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7.32萬億元,占全國規模工業主營收入的11.8%。化學工業增加值增長9.6%,石油天然氣開採業下降2.8%,煉油業增幅 8.7%。油氣生產降幅擴大。全國原油天然氣總產量1.94億噸(油當量),同比下降1.5%,主要化學品總量增長約3.3%。」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龐廣廉發布了石化行業2016年1~7月經濟運行情況,並對主要經濟指標進行了解讀。
在投資方面,投資降幅擴大。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實際投資1141億元,同比下降28.1%;化學原料和化學品製造業投資7859億元,降幅5.5%。
在進出口方面,出口降幅繼續收窄。全行業進出口總額2664.5億美元,下降15.3%,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3.1%。其中,出口972.8億美元,降幅8%,占全國出口總額的8.3%。累計逆差719億美元,同比縮小30.3%。
在市場消費方面,增長平穩。我國石油天然氣表觀消費量4.39億噸(油當量),同比增長4.4%;主要化學品表觀消費總量增幅約4.5%。全國化肥表觀消費量(折純)3942.1萬噸,同比增長5.5%,增速為今年以來最低。有機化學原料表觀消費量增幅11.2%;無機化學原料表觀消費量增長2.2%;合成材料表觀消費總量增幅約3.5%。
在經營方面,行業效益繼續分化。石油和化工行業實現利潤總額3401.7億元,同比下降7.6%,占同期全國規模工業利潤總額的9.7%。每100元主營收入成本84.48元;主營收入利潤率為4.64%。產成品存貨周轉天數為13.8天;應收帳款平均回收期為26.4天。全行業虧損面為16.5%。
「從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來看,石油和化工行業效益運行平穩,走勢繼續分化,整體上回升向好的態勢沒有改變。」龐廣廉強調。
應對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
8月8日,國務院發布《關於石化產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中國石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也據此制定了石化行業調結構轉方式三年實施規劃。
「過剩矛盾有效緩解,合成氨、尿素、磷肥、電石、燒鹼、聚氯乙烯、輪胎產能控制;產品結構逐步改善,以進口替代為主攻目標,其中化工新材料整體自給率超過 75%;產業布局趨於合理,新建、改擴建化工企業入園率達100%;綠色製造全面推進,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比『十二五』末下降6%;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科研投入占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不低於1.2%。」龐廣廉對石化行業調結構轉方式三年實施規劃的主要目標進行了總結。
龐廣廉還列出了石化行業調結構轉方式三年實施規劃的五大基本原則,即堅持改善供給與擴大需求相結合,加快實施技術改造,提高傳統產品質量,著力發展高端產品;堅持穩增長與調結構相結合,狠抓穩增長,為調結構爭取時間、騰出空間,又要努力調結構,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堅持政府引導與企業主體相結合,政府主要通過改善宏觀調控、維護公共競爭秩序,創造良好外部環境,企業要緊盯市場、苦練內功,強化管理、降本增效,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堅持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相結合,嚴格控制過剩領域新增產能,加快淘汰落後產能,著眼長遠,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堅持調整存量與做強增量相結合,推動企業兼併重組,鞏固現有產業競爭優勢,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配套發展專用裝備製造和相關生產性服務業。
「『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仍處在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也是石油和化學工業由大向強跨越起步的重要窗口期。抓住這一新的關鍵時期,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實現高層次跨越和趕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李壽生表示,石化行業要抓住「十三五」的機遇期,努力走出一條以結構調整為主攻方向、以創新驅動為新動力、以綠色循環低碳為重要保障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本質安全型等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行業由大向強跨越邁出堅實步伐。更多相關石化行業分析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石化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更多石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石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