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零售行業分析報告 >> 中國便利店市場分析:2016規模有望突破1000億元

中國便利店市場分析:2016規模有望突破1000億元

2016-12-26 11:10:52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從羅森、全家、7-11這樣的外資品牌,到好鄰居、物美、京客隆這樣的「地頭蛇」,還有華潤、全時、聯華等全國性企業,北京便利店市場全面進入「戰國時代」。

  似乎在一夜之間,曾被認為是「便利店死地」的北京,已經成為國內外巨頭新一輪角逐的主戰場。

  統計更具說服力:根據2013年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榜單,北京在上榜的26個城市中位列倒數第二;2016年有36個城市進入統計,北京排名升至第五。

  不僅首都,作為南方市民典型消費方式的便利店正「滲透」北方。比如哈爾濱,便利店數量年增速高達30%左右,似乎打破了這個城市寒冷天氣的制約。位於中部地區的武漢、長沙,也都成為便利店增長較為迅速的城市。

  以便利店為代表的社區商業,給讓人感覺低迷的零售業帶來一抹亮色。尼爾森《2016年度中國賣場超市購物者趨勢報告》顯示,便利店的滲透率從2015年的32%上升到38%,比網購高3個百分點。

便利店

  2016-2021年中國便利店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預計,中國便利店市場規模2016年可能達到創紀錄的1000億元,但更振奮人心的數字也許還沒到來:在日本,便利店和超市的市場份額比例約為54%:46%,中國這一比例目前大致是8%:92%。

  小小便利店,折射的並非只是城市商業布局的變遷。

  隨著人均GDP邁向1萬美元大關以及前所未有的城鎮化進程,中國城市正發生著全面而深刻的變化。

  對便利店市場的研究顯示,它在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5000美元、1萬美元、2萬美元階段都會有實質性變化。這也是城市變革的關鍵節點。

  例如,全球主要城市布局優化大多自人均GDP5000美元開始,至1萬美元時進一步對城市商業功能和產業功能進行調整。在紐約,這個時刻出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導致了大量居民和企業外遷到郊區。

  如果以人均GDP 1萬美元為分水嶺,它往往還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城市生態建設的大轉折伴生。

  小小便利店,城市發展之方寸。它提醒管理者細緻而精準地觀察和運營自身所在的城市。

  便利店包圍超市

  目前國內的連鎖便利店主要為四類:日資店、本土投資店、大型商超迷你店、電商轉型實體店。日系的7-11作為行業老大,目前在中國內地也只完成了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成都和青島的布局。

  24小時便利店是長江以南典型的消費方式。在上海,2015年底有日系羅森便利店461家,頂新集團旗下的全家便利店接近1000家。這些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便利店,幾乎讓上海的中型超市銷聲匿跡。

  業內統計顯示,中國的便利店品牌超過260個。而在上海、深圳、南京等城市,便利店品牌都超過了10個。

  不過,對於整個中國而言,便利店市場似乎剛剛開始真正的增長。

  柒—拾壹(北京)有限公司行政本部本部長吳萌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介紹說,7-11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快速開店,以每一到兩年在一個新城市進行布局的速度增長,北京地區每年會保持新增門店30-40家,別的城市也差不多。

  另外兩家便利店巨頭羅森和全家也都在加速「跑馬圈地」。2016年夏,羅森宣布將加快在中國的開店速度,力爭到2020年店鋪數量翻兩番,從目前的約750家擴大至3000家左右。全家也曾宣布將在2024年實現1萬家門店的開店目標。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便利店委員會總幹事王洪濤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介紹,2016年零售行業中,便利店增長速度最快,增速預計達到15%左右;相反,大業態增速放緩,大商超正在進入調整期,預計今年的增速應該還是在10%以下。

  北京某大型超市的負責人也表示,目前一二線城市並不缺大賣場,而且適用大賣場的大型樓盤並不好找,開一家大賣場的成本也太高。

  物美便利店總經理董崗告訴本刊記者,物美超市一如既往關注便利店發展,但是不會因為大型超市不理想而做出徹底轉型,還是會按照原本的節奏,根據市場狀況做一些調整。

  據了解,物美便利店在北京地區正在以每年新開30-50家門店的速度增長。

  在王洪濤看來,近幾年便利店發展速度增快的原因,一方面是便利店的即時消費性質使得其受電商衝擊不大;另一方面,消費升級大背景下,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也促進了便利店的迅速發展。

  1萬美元新時代

  羅森上海總經理張晟認為,中國的便利店模式已經進入到第三階段。「最早便利店是個小超市,缺什麼就賣什麼,這是第一代的;第二代是日式(便利店)剛起來的時候,以辦公樓附近開店為主,我們把這種稱之為剛需,因為大家都需要中午吃午餐。」

  而在羅森兩年前的市場調研中,辦公樓對便利店的使用已經下降到第四位,社區使用變成了第一位,但和排在後面的車站碼頭、醫院等剛需使用的比例仍然「非常接近」。

  此外,電商借社區布局線下的趨勢也在持續。有消息透露,阿里巴巴目前正考慮開設社區實體店業務,未來可能會在線下加大布局。

  研究顯示,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便利店進入起步發展階段,消費者開始接受便利店的概念;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進入成長期,便利店的形態與顧客的需求開始結合;當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時進入競爭期,同業競爭加劇,品牌開始整合;當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時進入成熟期,品牌進一步集中,出現主導品牌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

  而根據2015年中國城市人均GDP200強排序,第200名的青海海北已達到人均5492美元,而第10名珠海的數字是2萬美元。

  另據全球經驗,人均GDP從1萬美元到2萬美元的階段,零售業的主導權開始轉移到便利店和專門店手中。

  在中國台灣地區,這個轉移發生於2000年後,會員制批發模式的荷蘭萬客隆(Makro)2003年撤出,2005年樂購也將門店出售給了同行業其他企業。家樂福和樂購也在這期間曾進入日本市場,但在人均GDP超過3萬美元的日本並未取得成功。在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馬來西亞,家樂福2012年將店鋪轉讓給了永旺。

  中國大陸人均GDP正越來越接近1萬美元大關,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超市也開始迎來關店潮。

  北方新戰場

  北京的寒冷期時長超過上海一個多月。在便利店高成本投入的前提下,漫長的冬季成為制約北方發展便利店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便利店曾經被認為是適宜南方存在的業態。

  2013年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顯示,在中國大陸,東莞、上海便利店發展水平最高,其中東莞每2667人擁有一家便利店,發展程度接近便利店發達的台灣(每2000人一家店),而北京則是約每2萬人一家店。

  北京歐來客連鎖便利店有限公司市場部負責人介紹,「直到2013年底,北方的便利店才有了開始發展的趨勢,在此之前都被小超市、夫妻店占據,此時南方的連鎖便利店發展已經相當成熟了。」

  長期以來,在上海,年輕人對便利店的依賴程度很深,多數東西都願意去便利店買,包括飲食、雜誌、藥品、水果、蔬菜等。但在北京,人們更多選擇去專門的地方消費,比如買藥去藥店、買菜去菜市場。

  儘管如此,在南方便利店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業內對於北方發展連鎖便利店的前景十分看好,更多企業已經開始押寶東北的便利店發展。

  全時便利店總裁張雲根判斷,北京最終也將呈現如上海那樣遍地都是便利店的情況。

  從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中可以看到,2016年便利店增長率最高的城市是東北的哈爾濱,高達33.3%。得益於近兩年北京市商委推出的一系列鼓勵政策,北京的便利店增速也達到了23.5%,成為便利店發展的明星區域。

  與通常理解的氣候因素不一樣,吳萌認為,消費水平和人口數量是南北方發展差異的更重要因素。7-11北京地區的銷售額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這不難看出在北方發展便利店其實是可行的。

  順豐優選的一位負責人也告訴本刊記者:「南北差異的情況會有一定改變。以我們為例,東北的公司效益是最好的。二線城市接觸進口商品的渠道很少,但當地人有這個消費力,一個店開在那裡,競爭又不激烈,人們對這部分的需求就會爆發出來。」

  北京歐來客連鎖便利店公司董事長劉丁也表示,歐來客將在東北進行下一步業務拓展。此前東北的超市多是夫妻店模式,在服務、規模、科學性、裝修等方面都有提升的空間,未來要對東北市場的便利店進行系統性升級改造。

  在哈爾濱這樣的典型東北城市,一直存在低端社區的零售網點——遍布城鄉、大街小巷的的「倉買」,也就是小賣部、小食品店。從表面上看,24小時、全年營業的小超市就是便利店。實際上,商品品類更少、集中於食品與日用品的小超市、小賣部,滿足顧客應急性、便利性需求的小型商店,也能視為便利店。

  公開報導數據顯示:在哈爾濱有6萬家不同規模的「倉買」,其中在工商局登記的大約3.5萬家。儘管有一定的安全隱患,但是,它們在稅收、人員成本低上都有一定優勢,商品價格也較低。

  城市政策之別

  儘管看好北方市場前景,劉丁也表示,整體來看,北方的地方政府此前對便利店發展的支持力度較低,辦理各種手續和執照也往往要較長時間。

  位於北京永安里的全時便利店北京旗艦店,各種執照就有20多個,號稱擁有「最全執照」。

  另一個例子是此前受限10多年的地鐵便利店。2016年年初,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正光向媒體證實,目前針對幾條地鐵線路地鐵站的商業試點正在推行,相關細則正在規劃。

  2005年,為安全等原因,物美等撤出北京地鐵。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全家和華潤萬家一直都在關注開辦地鐵便利店。

  好鄰居便利店董事總經理陶冶曾表示,在北京開一家店,房屋押金、裝修、設備及雜費加起來成本為30萬到50萬元之間,這其中還不包括房租。

  而在北京地鐵便利店,還要求店內不能賣現場製作商品,也不能出售有氣味兒的食品,這就意味著毛利最高的商品都不會出現在地鐵里。

  業內人士也表示,北京地鐵此次只開放的十幾個站點,有些位置不是客流主動線,乘客需要繞行才能實現購買,實際上減少了購物幾率,商家想盈利並不容易。

  「北京管理是比較嚴,但是相對來說比之前好很多了。」在吳萌看來,一些南方地區在政策上都會對便利店有一些支持,不僅有補貼還有各種「綠燈」。不過在北京,「現在已經挺知足的了。」

  王洪濤也表示,近幾年北京市商委很重視便利店行業發展,每年都會通過政策和資金對企業進行支持;另一方面,從首都的特殊地位出發,在監管方面要求相對嚴格,部門協調問題也確實存在。

  破局「最後一公里」

  除了線下品牌,許多線上力量在過去幾年裡也一直希望利用便利店或社區站點打通「最後一公里」,包括京東、阿里、1號店在內的電商紛紛切入便利店O2O。

  2013年,京東和山西太原唐久便利店合作「網上大賣場」項目,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後,2014年京東又與上海、北京、廣州、溫州等超過15座城市、上萬家便利店進行O2O合作,其合作夥伴包括快客、好鄰居、良友、每日每夜、人本等知名連鎖便利店品牌。

  不過到今天,似乎還沒有一家電商能夠真正將O2O便利店應運自如,順豐等投入較大的企業還開始大範圍調整O2O戰略。

  阿里也在淘寶便利店推出了「1小時便利網購」活動,通過手機或電腦在電商平台上下訂單,1小時內送貨上門。商品可能來自電商自營,也可以是合作的便利店、超市提供,為此阿里計劃投入的資金是10億元。

  但有專家認為,1小時送達的背後是各個平台綜合實力的公開較量,但現在來看時機尚不成熟,還無法成為常態。

  對於「網際網路+便利店」的形式,也有很多便利店業內人士表示並不看好。更有企業認為,網際網路的整合不僅不能給便利店帶來業績上的增長,反而會造成門店業績的下滑。

  「我們大家都清楚,如果在手機端購物,如果你的免運費門檻設置到30元,消費者可能就只會買到31元,就停止購物了。但是在實體店的購物環境下,消費者通過交互感覺,也許會刺激有更多消費。」劉丁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從這一點來講,網際網路平台對便利店的業績提升不可能起到任何貢獻。」

  吳萌也表示,「我們目前的主要目標是迅速開店,因為單一門店的營業能力是有限的,只有提高門店數目才能創造更多利潤。可能網際網路並不能給7-11的業績帶來實質性的增長,7-11目前也不會考慮線上業務。」

  不管對新潮流是不是擁抱,站在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的關口前,便利店行業大咖們幾乎一致選擇開更多的店。

  前景趨好,也不一定事事順心。比如,早在2010年,全家就曾表示,「在2015年將門店數增至4500家」,最終完成不到計劃的1/3。

更多便利店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便利店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