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便利店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在市場中取得了良好的業績。在二、三線城市,各便利店企業已經開始加速布局,便利店門店數量正在大大提升成為了實體商業寒冬中的一枝獨秀。2017年中國便利店行業前景與預測分析詳情如下。
以便利店為代表的社區商業,給讓人感覺低迷的零售業帶來一抹亮色。尼爾森《2016年度中國賣場超市購物者趨勢報告》顯示,便利店的滲透率從2015年的32%上升到38%,比網購高3個百分點。
相關預計說,2016年中國便利店市場規模可能達到創紀錄的1000億元,但更振奮人心的數字也許還沒到來:在日本,便利店和超市的市場份額比例約為54%:46%,中國這一比例目前大致是8%:92%。
已開發國家以歐洲為例,便利店行業就占據其社零總額的5%~6%;而在中國,這一比例僅為1%~2%,發展前景十分可觀。2015年便利店行業銷售規模同比增7.6%,位居各業態之首,預計2016-2020年便利店業態銷售額增速在8%~10%,增速顯著高於其他業態。
2016-2020年中國百貨、超市、電器連鎖和便利店業態銷售額及增速預測
集中度低,盈利能力分化。我國便利店主要分布於長三角、珠三角、沿海發達省份和內地的省會城市。外資便利店龍頭,如7-Eleven、FamilyMart 全家、Lawson 羅森主要布局於京津、長三角、珠三角和部分重點城市;內資便利店主要在各自優勢省份、區域內布點,如美宜佳主要在廣東省、紅旗連鎖全部在四川省等。
便利店行業高度分散,CR4⑴僅為31.4%,台灣和日本便利店CR4 分別高達92.1%和90.5%。內資便利店的盈利能力整體好於外資便利店,主要原因在於:1. 內資便利店區域密集布點,外資便利店布局更為分散;2. 內資便利店普遍採用100%自營或加盟為主的模式;100%自營情況下,公司對門店具有完全控制力,易於統籌管理降低運營成本;內資便利店加盟模式下,盈利來源多樣化,如加盟費(沉澱資金)、管理費、供貨價差等。
資本踴躍進入,傳統零售龍頭布局便利店有望「後來者居上」。中百集團、天虹商場、永輝超市(會員體驗店)、蘇寧雲商(蘇寧小店)、步步高(iBBG 便利店聯盟)、怡亞通、順豐等不同領域的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紛紛加大了對便利店領域的投資。傳統商業龍頭布局便利店起步較晚,但有望「後來者居上」:1. 已具備商品供應鏈、物流、會員資源,布局便利店和原有業態形成協同;2. 主要採取直營和緊密加盟(收入分成、費用分擔)模式,管理規範,易於標準化複製。
社區O2O 興起,便利店入口價值突顯。便利店和O2O 均是滿足「宅、懶、饞、急、忙、老」六大需求,高密度、短半徑、即時便利特性決定了便利店是社區O2O 的重要入口。
同時,便利店和O2O 在供應鏈/物流/大數據協同效應突出:便利店的供應鏈和物流體系強化或彌補O2O 運營方的商品掌控力,並承擔末端倉儲與配送的功能;客群高重合度,大數據共享利於發揮規模效益、精準營銷及拓展金融業務。
便利店「網際網路+社區」的變現方式:價差+流量變現+大數據+金融
1. 價差:快消品供應鏈、物流體系供應加盟店或體系外門店,賺取價差及服務費等;
2. 流量變現:在自身體系和合作方之間雙向引流,自身體系可凝聚客流,促進連帶消費,帶動廣告費、服務費等;向合作方導流,可收取佣金、扣點等;
3. 大數據:為自身體系、供應商、品牌商等提供數據支持,用於精準營銷,C2B 等;
4. 金融:民營銀行、第三方支付、消費信貸、小額貸款等,模式包括沉澱資金、佣金、利差等。
目前國內的連鎖便利店主要為四類:日資店、本土投資店、大型商超迷你店、電商轉型實體店。日系的7-11作為行業老大,目前在中國內地也只完成了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成都和青島的布局。
24小時便利店是長江以南典型的消費方式。在上海,2015年底有日系羅森便利店461家,頂新集團旗下的全家便利店接近1000家。這些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便利店,幾乎讓上海的中型超市銷聲匿跡。
業內統計顯示,中國的便利店品牌超過260個。而在上海、深圳、南京等城市,便利店品牌都超過了10個。
不過,對於整個中國而言,便利店市場似乎剛剛開始真正的增長。
柒—拾壹(北京)有限公司行政本部本部長吳萌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介紹說,7-11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快速開店,以每一到兩年在一個新城市進行布局的速度增長,北京地區每年會保持新增門店30-40家,別的城市也差不多。
另外兩家便利店巨頭羅森和全家也都在加速「跑馬圈地」。2016年夏,羅森宣布將加快在中國的開店速度,力爭到2020年店鋪數量翻兩番,從目前的約750家擴大至3000家左右。全家也曾宣布將在2024年實現1萬家門店的開店目標。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便利店委員會總幹事王洪濤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介紹,2016年零售行業中,便利店增長速度最快,增速預計達到15%左右;相反,大業態增速放緩,大商超正在進入調整期,預計今年的增速應該還是在10%以下。
北京某大型超市的負責人也表示,目前一二線城市並不缺大賣場,而且適用大賣場的大型樓盤並不好找,開一家大賣場的成本也太高。
物美便利店總經理董崗告訴本刊記者,物美超市一如既往關注便利店發展,但是不會因為大型超市不理想而做出徹底轉型,還是會按照原本的節奏,根據市場狀況做一些調整。
據了解,物美便利店在北京地區正在以每年新開30-50家門店的速度增長。
在王洪濤看來,近幾年便利店發展速度增快的原因,一方面是便利店的即時消費性質使得其受電商衝擊不大;另一方面,消費升級大背景下,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也促進了便利店的迅速發展。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便利店產業市場運行暨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以7-11為代表的多家外來品牌日前高調宣布在華店鋪擴張計劃。可以預見2017年中國便利店行業前景尚好,未來幾年,外來便利店企業和本土便利店將展開激烈的市場爭奪。
更多便利店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便利店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