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民航運輸行業完成旅客周轉量11705.1億人公里,較2018年增長9.3%。我國民航運輸業的發展受國家和地方政策的影響性依然很大,市場化程度依然不高,民航企業競爭力不強,而這些都有可能為今後民航運輸業的長久健康發展埋下隱患。以下對民航運輸行業現狀分析。
2020年4月份,民航主要生產指標同比降幅較上月均有所收窄。民航運輸行業分析指出,完成運輸總周轉量39.5億噸公里,同比下降62.4%,降幅較上月收窄1.0個百分點;完成旅客運輸量1671.5萬人次,同比下降68.5%,降幅較上月收窄3.2個百分點;完成貨郵運輸量48.4萬噸,同比下降19.4%,降幅較上月收窄3.9個百分點,全貨機貨運量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共完成23.7萬噸,同比增長31.1%。
航空運輸是我國運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運輸中扮演著十分關鍵的角色,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運輸行業的發展直接代表了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水平,從當前實際航空航天產業發展情況來看,我國運輸航空產業發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影響民航運輸的效率。
一是航空業務規模穩步增長。民航運輸行業現狀分析,2003年以來,我國航空市場蓬勃發展,航空運力呈穩步增長態勢。2003年至2013年期間,我國航空旅客運輸量由8759萬人增加到35397萬人,增長了3倍多,年均增速接近15%;航空貨郵運輸量從219萬噸增加到2013年的561萬噸,年均增長率為9.9%;機場數量及其吞吐量平穩增長,定期航班通航機場和通航城市分別由126個和125個增加到190個和188個。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0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從33個增加到61個,增加28個,年貨郵吞吐量在5000噸以上的機場從42個增加到59個,增加了17個。
二是基礎設施能力明顯改善。2012年我國民航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投資額突破700億元,2013年進一步提高到716.6億元,是2006年的近2.3倍,年均增幅為12.5%。隨著我國民用機場進入新的建設高峰期,我國機場硬體設施已逐步趕超已開發國家的水平。民航運輸行業現狀分析,空中交通管理、通信、導航以及氣象等航行保障系統的技術升級改造也明顯加快,初步形成了區域管制——終端管制——塔台管制三級空中交通管制服務系統,建立了民航專用衛星通信網、空管數據通信網等信息服務網絡。
三是行業市場化程度逐步提高。民航運輸行業現狀分析,2002年以來,我國民航業在所有制分開、政企分離、機場和地方分離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探索,逐步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有序競爭的市場經濟體系。截至2013年底,我國共有運輸航空公司46家,其中國有控股公司36家、民營和民營控股公司10家,在46家航空公司中全貨運航空公司7家、中外合資航空公司13家、上市公司5家。多元化市場主體的共同參與,使我國航空市場呈現出多樣化與專業化競爭並存的良好發展態勢。
四是航空運輸幹線網絡不斷完善。民航運輸行業現狀分析,近十年來,我國航空航線網絡快速發展,形成了以大城市為中心,連接全國、通向國際的四通八達的運輸幹線網絡。目前,已形成北京首都機場、廣州白雲機場、上海浦東機場和虹橋機場4個首位樞紐空港,建立了覆蓋沿海發達城市以及重要省會城市的20家區域性樞紐空港。截至2013年底,我國共開通定期航班航線2876條,比2003年的1155條增長了1.5倍,其中國內航線已達2449條,國際航線427條,通航50個國家的118個城市。
五是支線航空發展初具規模。2003年以來,我國支線航空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民航運輸行業現狀分析,支線航線數量從2003年的不足400條增加到2013年的1512條,年均增幅超過14%。支線機場數量穩步增加,建設等級逐步提高,2013年我國支線機場已超過140個建設等級為4C級的支線機場的比例上升至60%。「十一五」期間,我國支線機隊規模擺脫了此前逐年下降的趨勢,由2006年的74架增加到近幾年的百餘架,新增支線飛機中大多是速度更快、航程更遠的渦扇飛機,支線航線多分布在華東、中南及西南地區。
總的來說,2014-2019年,我國民航客運能力逐年提升。一方面是由於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乘坐飛機出行的需求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是由於隨著「一帶一路」的不斷深入,民航國際合作開創了新的局面。
更多民航運輸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民航運輸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