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股份公司總裁馬永生做客人民網「對話企業家」欄目,暢談未來中國能源格局和應對,並就政協委員履職、能源格局調整、低碳綠色發展等話題進行了交流。
「今年的提案,我主要關注行業發展過程當中有哪些突出的問題。」馬永生說,政協委員履職盡責有很多渠道,其中提案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他關注傳統產業如何綠色低碳發展,如何踐行新的發展理念,以及產業轉型發展過程當中的突出問題。
中國能源轉型面臨諸多挑戰
「這次能源格局的調整,一個是影響面非常寬;另外,影響非常深刻。」馬永生表示,現在世界能源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馬永生談到,從供給側來看,美國的頁岩革命,深刻影響到供應端的油和氣行業發生重大變化;以德國、北歐等國家推動的可再生能源革命,已經影響到整個能源大格局,是全產業鏈的影響。
他說,從需求側而言,也有幾項比較大的事件或者革命。比如電動車革命、出行革命,影響範圍更寬,改變了燃油汽車和與此相關的煉油化工、油氣上游等產業,甚至包括相關的一些材料產業。
馬永生表示,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能源轉型總體起步較晚,目前仍然處於煤炭時代,向石油時代的轉型遠未完成,未來能源轉型面臨諸多挑戰。一是能源需求巨大,2017年消費量達到45億噸標煤,占世界消費總量的23%,居全球第一。二是能源結構不合理,「多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現狀造成「一煤獨大」,巨大的煤炭消費已造成較大環境危害。三是能源保供安全形勢嚴峻,2017年中國油氣綜合對外依存度達到60.8%。四是減排任務重。五是可再生髮展不均衡:可再生能源(如光伏、風電)分布(中西部地區)與消費中心(東部沿海)不匹配,配套設施與管理制度不健全。
「制定和調整能源規劃,必須從戰略高度出發,堅定不移地推進「能源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能源轉型要將「能源總量和強度雙控」、「能源結構優化」作為兩大約束條件,走出一條既順應國際潮流,又符合國情實際的能源轉型之路。」馬永生說。
石油化工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是大勢所趨
「石油化工產業與國家經濟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馬永生表示,石油化工產業對國家經濟做出的貢獻,無論在過去、現在或是將來都是巨大的,責任也非常大。
馬永生表示,石油化工行業的發展理念也在發生變化。綠色、低碳發展是大勢所趨,石化行業要適應新的發展,制定新的發展戰略。「標準也不一樣了,大家的期盼也不一樣了,因此,用新的標準衡量這些,確實我們需要努力。」
據了解,中國石化從2011年就把綠色、低碳發展納入到發展戰略當中。2012年,中國石化發布了關於綠色低碳發展的白皮書。2013年,中國石化發布了「碧水藍天行動計劃」。2018年,中國石化國內首推「綠色企業行動計劃」,這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全產業鏈綠色企業創建行動,由綠色發展、綠色能源、綠色生產、綠色服務、綠色科技、綠色文化六大部分組成。2023年,中國石化將建成清潔、高效、低碳、循環的綠色企業,邁上高質量發展階段。
十幾年的時間走完了歐美二三十年的路
馬永生說,在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具體行動中,十幾年的時間,我們走完了歐美國家二三十年走過的路,比如,對原來硫含量比較高、含鉛量比較高的汽油,完成了從標準到產品的升級。「我們在2+26,京津冀城市這一塊,率先實現了國六標準柴油的升級,已經全部供應上市,為這個地區環境治理、大氣治理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中國石化創立了「雄縣模式」,和政府合作,在河北雄縣發展地熱,給居民供暖,冬天城市裡都沒有供暖的煙囪。據悉,中國石化在北京、河北、山西、陝西13個省區「十三五」期間要建20個類似的無煙城。
「傳統的能源、化工企業在實實在在的做綠色低碳的事情。這些工作下來以後,對改善大氣環境、綠色發展這塊,還是有積極的推動、引領,甚至有示範作用。」馬永生說。
更多石油化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石油化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