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養殖穩產保供各項政策落實 雞蛋市場價格大幅回落

養殖穩產保供各項政策落實 雞蛋市場價格大幅回落

2021-01-01 09:00:14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雞蛋不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和高吸收率、高轉化率等優點,還是一種價廉物美的動物性蛋白食品,是普羅大眾接受的優質、經濟的動物蛋白來源之一。受傳統飲食習慣影響,我國居民的雞蛋消費以鮮雞蛋為主。作為世界第一大雞蛋生產國,2019年我國雞蛋產量約2813萬噸,同比增長5.8%。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尤其是二胎全面政策開發後,雞蛋作為居民日常的剛性需求食品,食用量保持在較為穩定的狀態。2020年我國雞蛋食用量為3136.53萬噸,相當於人均每1.3天消費一個雞蛋。

  1-3月上旬,全國主產區雞蛋現貨市場價格繼18年四季度價格跌勢繼續走弱,蛋價春節前雞蛋現貨價格隨著節日備貨的節奏震盪調整,春節後市場需求短期內大幅減少,雞蛋價格快速下跌並觸及上半年內價格最低位,蛋價跌破3元/斤觸及2.74元/斤;

  3月中-5月中旬,雞蛋消費淡季不淡,蛋價一路上行,受生豬價格走高影響,農畜板塊市場共振帶動雞蛋價格上漲,並且年初受到年初雞禽市場發生了滑囊炎、H7N9等疫情影響產蛋率下降影響供應,同時淘汰雞價格受豬價帶動大幅上行,刺激養殖戶增加老雞淘汰進而減少供應,在雞蛋本身供需略緊張的狀態下,現貨市場情緒高漲;

  5月下旬至10月,雞蛋現貨價格調整後蓄勢再度震盪走強。前期持續走強的蛋價增加了下游牴觸心理,走貨變慢供應壓力漸顯促使蛋價短期回調整理,不過隨著氣溫的升高,7、8月份高溫酷暑天氣下,蛋雞高溫應激反應明顯,產蛋率大幅下降;而需求端在7、8月份進入傳統的季節性回暖階段,多數食品廠為中秋節先行備貨消費端大幅回升,同時生豬價格不斷創新高,高豬價溢價推動作用致使蛋價一路攀高,國慶節期間蛋價出現調整,但今年整體受蛋白替代消費增加明顯支撐價格,節後蛋價調整幅度不及預期繼續偏強整理。

  11月份需求淡季,雞蛋市場價格大幅回落,一方面因國家對生豬市場的調控,多渠道進口豬肉、中南六省禁調也使得東北市場加大生豬出欄,豬價高位回調進一步影響雞蛋市場價格走弱;另一方面是因為前期高蛋價抑制下游需求,雞蛋市場消費淡季走貨變慢,蛋商出貨壓力增大並積累了一部分庫存,壓制雞蛋市場價格。

  北上廣基本是全國雞蛋貿易圍繞的區域,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地區為全國最大的銷售市場。2019年雞蛋輸入量排名前四的省市分別為廣東、上海、浙江、北京,輸入量分別是165萬噸、80萬噸、65萬噸、53萬噸。

  截止2020年,我國肉類蛋禽需求總量將達到1億噸,肉類蛋禽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1.7萬億,並將在2025年左右突破2萬億。行業平均價格仍處於上市通道。高端雞蛋食品將是行業升級的方向。科技化、有機和綠色是發展的核心。

  肉類含蛋白質豐富,一般在10-20%之間。瘦肉比肥肉含蛋白質多。蛋的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家禽除提供人類肉、蛋外,它們的羽毛和糞便也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一直以來,肉類蛋禽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的食物。

  伴隨著雞蛋高補欄導致的產能持續釋放,雞蛋價格下行壓力較大。從2020年12月20日-2021年1月7日這段時間來看,雞蛋平均批發價維持在9-10元/公斤的區間內。

  為防止雞蛋價格出現大幅波動,有關部門可加大對主產區雞蛋價格監測以及採取必要手段進行市場調控;還可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引導養殖場戶合理進行生產決策;另外,還可通過扶持措施,化解蛋價低位運行給養殖主體經營帶來的風險。

  綜上,我國禽蛋消費的未來發展趨勢為禽蛋家庭消費持續增長,比重下降;而工業消費和戶外消費數量和比重同增長;從城鄉消費結構看,未來禽蛋消費繼續以城鎮消費為主,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禽蛋購買量下降而總消費量繼續上升,農村地區家庭人均禽蛋消費量和總消費量持續上升。

更多雞蛋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雞蛋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雞蛋熱門推薦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