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1年家用醫療器械全網銷售總額達到了2.6億元,各大平台醫療器械商品進行整合,基於電商類巨頭們龐大的用戶基數和日活,家用醫療器械設備企業擁有了新的銷售通路,消費醫療的器械廠商則有了多元的宣傳營銷途徑。
包皮環切器、強脈衝光脫毛儀、夾鼻止鼾器,目前,不少醫療器械都可以通過電商平台購買,然而,不是所有醫療器械都可自用。可自用的,其產品說明書應當符合醫療器械說明書和標籤管理相關規定、標註安全使用的特別說明。但是,很多電商存在不明示所售產品為醫療器械、沒有相關經營資質和無風險提示等問題。
在電商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醫療器械銷售也向線上轉移並不意外。2022-2027年中國家庭醫療器械行業競爭格局及投資風險分析報告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預計2022年達12529億元,2025年將達18414億元。不少醫療器械商家的線上銷售占比超過了70%,網絡已成醫療器械主要銷售渠道。
然而,部分商家在線上銷售醫療器械並不規範,在宣傳方面只講操作便捷,卻不告知消費者相關產品屬於醫療器械,也無任何風險提示。由此導致的結果是,缺乏醫學知識的消費者在購買醫療器械後自行操作屢陷險境。
從記者調查看,不少醫療器械銷售不僅掩飾醫療器械的性質,還不公布醫療器械註冊證書編號、不出示經營許可證明等。這些行為都是違反相關規定的——有的不符合廣告宣傳方面的制度規定,有的違反了醫療器械監督管理及網絡銷售方面的制度規定。
根據《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廣告審查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醫療器械廣告應當真實、合法,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現實中,某些商家的廣告將醫療器械稱為「美容儀器」,便有誤導消費者之嫌。
根據《醫療器械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規定,從事醫療器械網絡銷售的企業,應當在其主頁面顯著位置展示其醫療器械生產經營許可證件或者備案憑證,產品頁面應當展示該產品的醫療器械註冊證或者備案憑證。但某些商家並未按照這些規定去做,這不禁讓人懷疑,其是否真的具備相應的經營資質。
雖然我國法律允許推薦部分醫療器械給個人自用,但是,商家必須嚴格按照相關法律要求宣傳、銷售,消費者也要理性購買——選擇合法規範的商家和產品,不要被商家誤導後盲目購買和操作。某種角度上說,網售醫療器械行為不規範其實是在「兜售風險」,商家只管數錢,而消費者則面臨不當操作可能帶來的隱患。
醫療器械有專業門檻,更關乎消費者的生命健康。違規銷售醫療器械,不僅是對不特定群體的威脅,更可能影響和擾亂相關市場秩序以及電商平台的口碑。
對這些亂象,寄希望於消費者靠自己的能力去判斷和避免,並不現實。一者,商家自身要掂量後果,不能為了賺快錢而置消費者健康、生命於不顧,一旦出了事,其必將面臨相應的索賠和行政處罰;二者,電商平台不能縱容商家胡來,應嚴格准入和日常管理,採取有效手段遏制商家的任性而為;三者,監管部門應該有更大作為,讓那些故意混淆視聽、違法違規銷售的商家現出原形,不敢再作妖。
隨著電商成為醫療器械企業們的渠道新寵,線上化競爭開始加劇。據國家藥監局披露,全國進行醫療器械網絡銷售的備案數量從2020年10月的2萬個升至2021年11月的7.3萬個。第三方醫療器械的網絡平台備案數量在2020年年底的209個躍升到2021年347個,增長率是近兩年之最。
「線上平台越來越多,給醫療器械企業的選擇也越來越多,但這不一定是好事。企業一定要想清楚如何打出最好的組合拳。」上述醫用敷料研發企業創始人劉倩表示,「我們之前找過代運營公司,儘可能將所有的線上渠道都打開,但最後發現收效甚微,而成本又高企。踩坑之後,現在我們調整了戰略,自建運營團隊,主攻適合我們的天貓、京東、小紅書、抖音四個平台。從已經跑下來的數據看,達到了我們的預期。」
「業務主要聚焦在嚴肅醫療領域的器械企業還是非常依賴線下渠道的,它們對於線上渠道的關注度不大,畢竟大型醫療設備的銷售邏輯還是在院端。」醫療健康行業資深投資人孫小東表示,「制氧機、呼吸機、血壓計、霧化器、血氧儀、血糖儀、體溫計、口罩、消殺用品等醫療器械才是線上渠道的主力軍。」
但凡事不是一成不變的。由於不少醫療器械企業在做大之後,產品線會逐漸豐富並可能延伸到居家生活場景,有的甚至有多達近萬個不同型號和規格的產品,加上上下游供應商渠道錯綜複雜的情況,能否高效傳遞需求信號並直面潛在用戶,成為了這類企業的痛點。因此,對於醫療器械企業們來說,仍需要對一些新的平台和渠道保持關注。
更多醫療器械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醫療器械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