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展車售罄」「提前預約試駕」「新車在途」是記者在北京、上海、瀋陽等多地4S店、直營店走訪調研時聽到的高頻詞。2022年「金九銀十」,車企「卯足幹勁」,不僅在中秋國慶假期前後搶先發布多款新車,供消費者假期試駕,更在銷售折扣、供給方面發力,帶動銷量高增。
根據最新的新能源汽車推廣補貼方案,目前生產純電動新能源乘用車的主機廠可享受0.91萬元/輛或1.26萬元/輛的購車補貼(視具體續航里程),相當於間接降低了消費者購車成本,而該項補貼政策將在2022年12月31日終止。相關部門將購買新能源汽車享受免徵車輛購置稅政策延長至2023年12月31日。
當下,中國汽車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新能源汽車正是這一巨變的中堅力量。從不足10萬輛,到突破千萬輛,新能源汽車在國家政策扶持下,產品供給不斷豐富、企業創新活力競相迸發、使用環境日臻完善以及消費者認可度日益提高。憑藉新能源汽車賽道,中國汽車產業從跟隨者變為領跑者,不僅為我國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而且成為推動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開始改變全球汽車產業競爭格局。
「電動車,國產就OK了,合資沒必要」「油車BBA,電動蔚小理、特斯拉、比亞迪」。隨手刷一下社交媒體,這樣的評論跟帖比比皆是,在10年前這是很難想像的。
時鐘倒撥到2012年,那一年的前7個月,我國汽車產業正在經歷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持續下降的「陣痛期」。那一年也正是「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應用工程」的收官之年,彼時新能源汽車年銷量不足2萬輛,與1931萬輛的新車年銷量相比,完全找不到存在感。
除了先行者北汽和比亞迪,當時企業推出的新能源乘用車車型很少,不足30款,市面上很難找到合適的產品。2019-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供需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研究分析報告指出,如今每年至少有300多款新能源車型上市,適應各種需求的產品不僅越來越豐富,而且出現了像Model Y、比亞迪漢等不少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爆款」。
新能源汽車產品豐富和競爭力提升的背後,是多方合力的共振。為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車消費支持政策,涉及購置車補貼、購置稅免徵、牌照與通行優惠等層面,促進了我國新能源汽車整車與動力電池等核心關鍵技術的不斷成熟。而整車產品品質、續航里程、安全性能不斷提升,進一步推動了產品市場認可度的提高,為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市場規模看,2022年前8個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97萬輛和386萬輛,累計推廣數量從2012年底的不足2萬輛攀升至1294萬輛,產銷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從技術水平看,大規模量產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270瓦時/公斤,相比2012年提高1.3倍,全新設計、正向開發車型成為主流,部分車型續駛里程超過700公里。從企業品牌看,2021年全球十大暢銷車型中中國品牌有6款,動力電池出貨量前十家企業中中國企業占6席。2022年前8個月新能源乘用車銷量中自主品牌占比超80%。從配套環境看,累計充電設施數量由2012年底的1.8萬個,大幅增加至2022年8月底的432萬個,同時建成換電站1600多座。建成超過1萬個動力電池回收服務網點,基本實現退役電池就近回收。
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日漸成熟,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由6%提升至當下的30%。在外在利好和內生動力激發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已進入全面市場化拓展階段,對汽車工業的戰略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未來我國的新勢力或者想造車的企業都能推出水平不低的汽車產品,這說明我國汽車產業和供應鏈的能力非常強,這就是中國整體工業實力的體現。
以上就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
更多新能源汽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新能源汽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