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中國與東協在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領域的產業鏈合作持續深化,跨境產供鏈呈現雙向互濟新態勢。通過制度創新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雙方正加速構建高效穩定的區域經濟循環系統,為全球產業格局注入新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新能源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
廣西憑祥產業園區的粵桂協作項目晶優電子,憑藉友誼關口岸物流優勢,將高精度晶體振盪器快速供應越南市場,成為富士康等企業的核心配套供應商。在建的龍馬重型裝備製造基地,則瞄準東南亞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其生產的底盤、制動鉗總成等關鍵零部件,可直接服務比亞迪、沃爾沃等車企在東協地區的生產基地。這些項目標誌著中國東協跨境產業鏈已從傳統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新能源領域延伸。
廣西東興率先建成面向東協的數字人民幣服務中心,支持越南遊客外幣兌換及掃碼支付,日均服務超萬人次。在標準化合作方面,雙方共建東協國家標準化合作交流中心,在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小型電動車設計等領域實現標準互通。例如上汽通用五菱主導制定的充電樁技術規範已納入印尼國家標準體系,同步輸出的質量管理標準更助力當地汽車產業提質增效。
作為中國首個跨境智慧口岸,中越友誼關友誼智慧口岸項目建成後日均通關車輛將從1150輛躍升至4000輛。以20尺榴槤貨櫃為例,通關時間可由4小時壓縮至10分鐘,物流成本每櫃降低900元人民幣,鮮果損耗率同步下降10%。目前中方設施已全面啟用,但越方建設進度滯後且存在規則差異——中國已在半封閉園區試點無人駕駛貨運車,而越南仍要求車輛配備駕駛員,雙方需在技術標準對接上加強磋商。
作為中國東協經貿往來的核心紐帶,東博會持續聚焦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數據顯示,2023年雙方貿易額突破9800億美元,新能源車出口同比增長超60%。未來通過深化產業鏈協同創新,依託RCEP框架優化跨境物流網絡,有望在2025年前形成規模達萬億元的區域產供鏈體系。
當前中國東協產業合作已從要素流動轉向規則對接新階段,以新能源汽車為突破口的高端製造集群正加速成型。隨著智慧口岸建設持續推進和標準互認機制完善,雙方將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占據更大話語權,共同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樣板。
更多新能源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新能源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