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5月21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監管部門在廣州召開的專題發布會上透露,截至當前,「灣區標準」體系已覆蓋交通、醫療、養老等多領域,總數突破235項。作為區域協作的重要載體,這些統一標準正成為三地規則銜接和產業協同的核心紐帶,在民生服務與產業升級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醫療行業市場深度研究與戰略諮詢分析報告》指出,「灣區標準」是粵港澳三地共同協商制定並實施的標準化體系,涵蓋國際、國家及團體等多級標準。其核心特點在於通過制定或採信兩種方式實現區域協同:對於尚未統一的標準領域(如醫療設備互通),由三方聯合研製;對已有且適用性強的現有標準,則直接納入清單體系。這種靈活機制確保了標準既符合地區發展需求,又保持與國際接軌的先進性。
當前235項「灣區標準」已延伸至交通、醫療等八大民生領域,其中醫療健康領域的標準化建設尤為突出。從醫療器械互認到跨境醫療服務流程規範,「灣區標準」的實施有效破除了三地醫療資源流動壁壘。例如在藥品監管、檢驗檢測等領域,統一標準的推行使大灣區居民享受更高效便捷的跨區域就醫服務。此外,在食品、養老等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標準化進程也顯著提升了區域公共服務的一體化水平。
「灣區標準」的創新性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在於其廣泛的參與度。數據顯示,已有3563家(次)機構深度參與標準制定工作,其中內地單位占2752家(次),香港499家(次)、澳門312家(次)。科研院校、行業協會與企業通過協同創新形成合力,將三地實踐經驗轉化為可複製的標準化方案。這種多元主體協作模式,為大灣區構建起「共需、共享、共用」的標準生態體系。
總結來看,「灣區標準」正成為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的核心抓手。隨著醫療等關鍵領域標準的持續完善,以及三地合作參與主體的不斷擴容,這一機制將加速推動區域要素自由流動與產業協同發展,為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提供堅實支撐。未來,通過深化標準化戰略協同,「灣區標準」有望在更多新興領域釋放更大制度紅利,助力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高質量發展典範。
更多醫療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醫療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