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促進普惠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從服務供給、機構培育、存量利用、價格機制、監管優化及環境營造六大維度提出系統性政策安排。這一政策以提升老年人福祉為核心目標,通過制度創新與資源整合,著力破解當前養老服務業發展中的痛點難點問題,為構建多層次、可持續的普惠養老服務體系提供行動綱領。
在優先保障失能、失智等特殊老年群體照護需求的基礎上,政策明確拓展養老服務內涵和覆蓋範圍。通過政府支持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模式,推動居家、社區及機構服務協同發展。鼓勵開展居家養老護理技能培訓,強化上門照料、康復指導等家庭服務功能;支持養老機構引入智能設備提升服務能力,並開放康復室、食堂等設施供社區共享,形成連鎖化服務網絡。政策特別強調將人工智慧輔助診療、健康監測等技術應用納入普惠養老服務場景,助力服務質量和效率雙提升。
政策提出培育多層次養老服務主體,支持國有企業發揮示範作用帶動行業標準建設,鼓勵民營企業參與農村互助養老設施建設。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彩票公益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重點推進適老化改造與設備升級。公辦養老機構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務職能的同時,將開放部分床位滿足社會需求;政策還要求建立機構退出機制,確保服務質量動態達標。這一系列舉措旨在形成國有資本引領、民營機構補充、農村服務下沉的立體化供給格局。
針對養老服務設施不足問題,政策創新提出統籌盤活閒置廠房、學校等公共資產改建養老場所,並優化規劃審批流程。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激勵企事業單位開放內部服務設施,同時建立跨部門數據共享平台實現資源精準匹配。此舉預計可釋放超過10萬處存量建築的養老服務潛能,有效緩解供需空間錯配矛盾。
政策明確要求建立普惠養老定價指導制度,綜合考慮運營成本與居民承受能力確定服務收費標準,並探索政府購買服務與使用者付費相結合模式。對於特殊困難群體實施分級補貼,確保政策兜底功能;同時建立價格監測預警系統,防範不合理收費現象。通過市場化運作與公益屬性的平衡設計,破解機構盈利難與老人支付壓力並存的雙重困境。
構建覆蓋服務標準、人員資質、設施安全等領域的全鏈條監管體系,推行"雙隨機一公開"檢查機制和第三方評估制度。建立養老服務信用檔案,將違規行為納入社會徵信系統;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完善糾紛調解與應急響應機制。通過智慧養老平台實現服務數據實時追蹤,確保服務質量可追溯、可評價。
政策提出將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率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指標,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專屬信貸產品支持項目建設。推動醫養結合深化發展,允許具備條件的養老機構內設診所備案即開業;加強老年教育與文化服務供給,構建"養老+健康+文娛"融合模式。通過政策集成創新形成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的發展格局。
【結語】
此輪政策突破性地將制度設計與技術賦能相結合,既聚焦失能老人等重點群體需求,又統籌存量資源開發和新興業態培育;既注重服務供給的可及性提升,也強調運營機制的可持續創新。通過六大維度30餘項具體措施協同發力,我國普惠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將邁出關鍵步伐,在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需求的同時,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有力支撐。
更多養老服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養老服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