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深,老年人的剛性養老需求日益凸顯,龐大老年群體可預期的消費潛力成為社會共識。但當前的養老消費市場與健康、旅遊、教育、文化等消費相比,落地的規模效應與普遍預期有較大距離,養老消費市場仍未從根本上打通。
作為拉動內需、擴大就業、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養老服務消費再迎一攬子新政。記者9月23日從民政部獲悉,近日,經國務院同意,民政部印發《關於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共提出6個方面共17條措施,推動解決當前存在的養老服務有效供給不足、養老服務消費政策不健全、營商和消費環境有待改善等突出問題,更好地滿足廣大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
《實施意見》要求,全方位優化養老服務有效供給,大力發展城市社區養老服務,積極培育居家養老服務,促進機構養老服務提質增效,有效拓展農村養老服務。
此外,在加強養老服務消費支撐保障方面,實施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行動計劃,指導、督促和檢查各地確保新建住宅小區配套養老服務設施,老舊小區通過政府回購、租賃、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補足養老設施,到2022年配建的養老服務設施達標率達到100%。
在培育養老服務消費新業態方面,支持養老服務與文化、旅遊、餐飲、體育、家政、教育、養生、健康、金融、地產等行業融合發展;加快網際網路與養老服務的深度融合,為老年人提供「點菜式」就近便捷養老服務,打造多層次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創造養老服務的新業態、新模式。
國際市場上老年用品達到6萬多種,而國內市場卻只有2000多種。不只品種數量少,適老產品及服務的質量水平也難如人意。中消協前不久公布的2018年70個城市消費者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以年齡劃分消費人群,在從「40後」到「00後」的7個代際中,滿意度得分最低的為「40後」。他們對「消費供給」和「消費維權」兩方面最不滿意,顯示出老年人消費市場的供給不足,以及老年消費市場的維權困難。而一位老年產業研究專家也曾用「六無」來形容目前老年產品發展的現狀——無權威行業標準、無專業行業分類、無知名品牌、無規模化生產基地、無成型商業渠道、無專業交易市場。
由此可見,在適老產品和服務上,我國尚未達到老年群體對市場的合理消費預期。其背後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對老年人群體及適應其消費的市場關注度不夠。當前,越來越多的經濟學人士開始認識到,老齡化人口不但不是問題,還是擴大勞動力、消費和生產市場的新經濟增長資源。時下很火的「銀髮經濟」或「銀色經濟」概念,就是在發現老齡人口積極社會價值後提出的。而隨著對「銀髮經濟」研究的不斷深入,解決老齡化問題的方案也會越來越多。
就老齡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不足及供需失衡問題而言,解決辦法其實並不難找。一方面,老齡產業發展處於初創階段,亟需建立政策制度體系,以需求為導向,聚焦重點消費品和旅遊、健康、家政等服務消費,培育老齡產業重點領域;另一方面,相關企業應針對老年人需求的特殊性、差異性和多樣性,準確市場定位和精準市場細分,開發設計多樣化、個性化、人性化的老齡用品和服務。
我們相信,只要全社會都關注老年群體,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理性健康的消費新理念,推動老年人消費轉型升級,「銀髮經濟」就會釋放出巨大活力,成為調結構、惠民生、促升級、擴就業的重要力量。
更多養老服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養老服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