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的深化,「深海科技」首次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迎來歷史性轉折點。政策與資本的雙重加持下,以海上風電為核心的深海產業正加速突破技術瓶頸,成為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作為行業領軍者,電氣風電憑藉全場景風機製造能力與深遠海技術研發優勢,持續為「藍色經濟圈」注入新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風電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深海科技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後,沿海省市密集出台配套規劃。廣東、上海等地聚焦海上風電、深海探測等核心領域,預計專項債發行規模將持續擴大,撬動社會資本加速湧入海洋經濟賽道。數據顯示,僅今年一季度,我國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已突破120萬千瓦,行業景氣度持續攀升。
政策紅利下,海上風電作為深海科技的核心應用場景迎來爆發期。行業分析顯示,當前海上風電項目平均發電效率較陸上提升35%,全生命周期碳減排效益顯著,正逐步替代傳統能源成為沿海區域綠色發展的核心載體。
深耕風電領域18年的電氣風電,憑藉覆蓋全功率段與海陸場景的風機產品矩陣,持續鞏固行業領先地位。今年3月中標中廣核浙江嵊泗252MW海上風電項目,採用自主研發的半直驅驅動鏈技術,通過「高收益+高可靠性」設計實現度電成本降低18%。該項目運用的海神平台產品已累計獲得超百萬千瓦訂單,成為行業標杆。
在深遠海領域,公司更展現技術前瞻性:4兆瓦機組助力全球首個漂浮式風電與海洋牧場一體化項目「國能共享號」落地;自主研發的16兆瓦漂浮式風機將於2024年底完成海南萬寧樣機下線,單台年發電量可達7000萬千瓦時。這一突破性進展標誌著我國在深遠海風電技術領域已躋身全球第一梯隊。
電氣風電正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海洋經濟生態:通過海上風電平台與海底資源開採、能源島等場景的耦合設計,推動形成「風光漁旅」一體化開發模式。例如在漂浮式風機基礎上集成智能養殖系統,可使單位海域綜合收益提升40%;依託風機基礎建設離岸制氫站,則能降低綠氫生產成本25%以上。
公司明確表示將持續拓展海洋經濟應用場景,年內計劃啟動3個跨領域融合示範項目。行業測算顯示,若海上風電與深海養殖、碳封存等產業形成協同效應,到2030年相關市場規模有望突破8000億元,為沿海區域發展注入全新動能。
結語:
從政策頂層設計到企業技術攻堅,我國海洋經濟正加速向深遠海拓展。作為行業領跑者,電氣風電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與模式探索,不僅鞏固了其在海上風電領域的領先地位,更以深海科技為紐帶推動產業協同發展。隨著「十四五」規劃收官期臨近,疊加專項債等金融工具的催化作用,預計2025年將成為我國海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節點。在這片蔚藍浪潮中,中國企業正用創新實力書寫著新時代的藍色經濟答卷。
更多風電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風電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