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4年已悄然落幕,多家醫療器械企業陸續公布的業績情況,為我們呈現出這一行業在過去一年的發展軌跡。數據顯示,2024年初醫療器械板塊市值高達1.54萬億元,到年末降至1.31萬億元,縮水約14.8%,平均股價也下跌了12.84%。然而,國內穩定增長的醫療需求和有力復甦的器械出口,又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支撐,據測算,2024年我國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營業收入預計約為1.35萬億元,增速較上年有所提升。進入2025年,醫療器械行業在複雜的市場環境下,正展現出獨特的發展趨勢。
醫療器械行業涵蓋眾多細分領域,各領域在2024年的表現差異巨大。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醫療設備領域,相關政策落地情況影響著行業發展。2024年3月公布的《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雖被寄予厚望,有望為醫療設備行業注入新活力,但由於政策規模大、周期長、執行環節複雜,在首年執行時,對市場招投標活動產生了一定影響,導致市場需求暫時積壓,行業整體規模較上年同期有較大收縮。像萬東醫療,2024年營收雖有增長,但淨利潤較去年同期減少16.54%。不過,隨著第三季度首批醫療設備更新項目名單及配套資金的逐步到位,浙江、廣東等地已出台具體實施方案,預計2025年醫療設備的更新換代將促進相關企業業績增長。
高值耗材領域,集采常態化執行對企業產生了不同影響。部分心血管介入器械細分賽道表現亮眼,如專注電生理介入器械的企業,得益於新品上市及海外市場拓展,營收和淨利潤大幅增長。骨科耗材方面,部分企業在集采落地後逐步消化降價影響,迎來業績增長,像威高骨科2024年營業總收入同比上升13.18%,歸母淨利潤同比上升99.22%;但也有企業,如春立醫療,受產品價格下降、毛利率降低影響,營收和淨利潤出現大幅下降。
體外診斷(IVD)板塊受集采擴圍等因素影響持續低迷。截至3月30日,11家國產IVD上市企業披露的年度報告顯示,9家營收下跌,8家淨利潤下滑或持續虧損。不過,海外市場成為部分企業的亮點,大部分企業海外業績增長高於國內。
在當前的醫療器械行業,創新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從政策端來看,國家積極推動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加速。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發布通告,對創新醫療器械研發實施「提前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導、研審聯動」的政策,針對創新與非創新醫療器械提出差異化要求,引導資源向創新領域傾斜。這一政策是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全面深化藥品醫療器械監管改革促進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具體落實,該意見涵蓋了醫療器械從研發到上市後監管的全生命周期,加大了對研發創新的支持力度,如向臨床急需的重點創新醫療器械傾斜審評審批資源、優化標準體系、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等。這些政策的實施,推動了行業資源向高價值創新集中,加速國產高端器械的崛起,同時也促使企業提升研發質量與合規能力。
對於國內醫療器械企業而言,「出海」正逐漸成為關鍵戰略。一方面,國內醫療器械在部分領域已形成規模優勢,且國內市場需求趨於飽和,集采常態化又壓縮了企業在國內的利潤空間。另一方面,國際市場需求旺盛,增量空間廣闊,特別是高值耗材、體外診斷、康復器械等細分領域,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全球醫療器械市場規模龐大,2022年達到約5700億美元,而中國市場占比僅為23.3%,這為國內企業提供了廣闊的海外市場空間。2024年上半年,邁瑞醫療和聯影醫療的海外市場營收都實現了增長,占比也達到了一定規模,未來海外成長空間依然巨大。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前景分析指出,眾多國內企業積極布局海外市場,「出海」成為醫療器械企業尋求新增長的重要途徑。
回顧2024年,醫療器械行業面臨著諸多挑戰,市值縮水、細分領域業績分化明顯,但也蘊含著發展機遇。政策推動下的創新和不斷拓展的海外市場,成為行業發展的兩大增長主線。展望2025年,隨著醫療合規要求提升和集采影響逐步出清,行業將在低基數下持續復甦。部分企業憑藉新品放量或國際化布局有望實現高增長,行業估值和發展的確定性也將不斷提升。在未來,醫療器械企業需要緊緊抓住創新和「出海」這兩個關鍵方向,不斷提升自身實力,以應對市場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動整個醫療器械行業邁向新的高度。
更多醫療器械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醫療器械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