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3.1億,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養老護理與醫療人才短缺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焦點。面對「老有所養」的迫切需求,近年來醫學院校、職業院校紛紛增設老年護理等專業課程,並推動「社區護士」「長期照護師」等新職業發展。然而,在人才培養規模擴大背景下,年輕從業者的職業認同感不足、崗位分層不清晰、市場供需結構性矛盾等問題仍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養老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數據顯示,我國老年護理人才缺口超千萬,但護理專業學生選擇該領域就業的意願並不強烈。多數院校護理人才培養以醫院臨床為核心導向,課程設置側重急性期治療而非慢性病管理、康復照護等養老場景需求。畢業生普遍傾向進入三甲醫院或社區衛生中心,而養老機構因崗位認知偏差和職業發展瓶頸,常成為「最後選擇」。
上海某職業院校調研顯示,護理專業學生中僅少數人真正將老年護理作為職業方向,更多人畢業後通過專升本、考編等方式轉向醫療系統。即便進入養老行業,年輕從業者也面臨流失率高企的現實:部分高職畢業生因薪資水平低於醫院(如月均4500元對比護士崗位)或工作強度較大,在入職12年內選擇離職。
作為連接醫療與養老的重要角色,健康照護師本應承擔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基礎護理等複合職能。但當前行業存在多重矛盾:其一,院校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健康管理專業畢業生僅約30%進入涉老領域;其二,職業標準尚未統一,部分機構將護理員直接稱為「健康管家」,弱化專業屬性;其三,長護險試點雖推動服務需求增長,但多數地區仍以生活照料為主,未能充分體現照護師的醫療干預價值。
數據顯示,2025年護士求職市場中35歲以上從業者占比達14.15%,本科以上學歷者比例升至38%。這一趨勢加劇了基層崗位對年輕護理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問題,而健康管理等新興職業因崗位機會有限、社會認知度低,進一步推高行業人才流失風險。
破解養老人才困境,核心在於建立分層清晰的職業通道與可持續激勵機制。教育端應加強校企合作,通過訂單培養、沉浸式實訓提升學生對行業的認知;政策層面需完善長護險支付體系,明確健康照護師在居家、社區、機構中的服務邊界,並探索職稱評定與薪酬掛鉤制度;市場端則要推動養老機構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能驅動型」轉型,通過技術賦能降低基礎護理工作強度。
以廣東省為例,某高職院校構建了「認知跟崗頂崗」的三段式培養體系後,已有數十名畢業生進入合作企業長期任職。類似經驗表明,當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職業發展路徑清晰時,年輕人才更易形成穩定從業預期。
總結
養老護理人才短缺是老齡化社會的系統性挑戰,其解決需教育體系改革、政策制度創新和市場機制完善協同發力。唯有通過分層培養提升專業能力認同感、優化崗位結構釋放職業吸引力,並藉助長護險等政策工具強化服務價值,才能構建起適應3億老年人需求的高質量照護網絡,讓「老有所養」從目標走向現實。
更多養老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養老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