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中國在全球大豆供應鏈中的角色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貿易環境,中國通過多元化採購渠道、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逐步降低對單一國家大豆供應的依賴,構建更加穩定的糧食安全體系。這一戰略不僅體現在進口來源的拓展上,還通過國內農業生產的優化和飼料配方的改進,進一步增強了農業自主性。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大豆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中國近期從巴西集中採購了至少40艘貨輪、共計240萬噸大豆,這批大豆大多將於5月至7月裝船出貨,採購量約占中國月均進口總量的三分之一。巴西在中國大豆進口市場中的地位顯著提升,2024年,中國從巴西進口大豆的金額已占大豆進口總金額的69.16%,而美國大豆的份額則降至22.83%。巴西大豆的蛋白含量和含油量略優於美國大豆,更符合中國飼料加工的需求。
自2015年以來,美國一直是中國最主要的大豆供應國之一。然而,隨著中國進口多元化的推進,美國大豆的市場份額逐年下降。2017年,中國從美國進口3285萬噸大豆,占全部進口量的34%;到2024年,進口量降至2213萬噸,市場份額縮至22%。儘管中國仍是美國大豆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但其戰略地位已不復從前。
中國正加快構建覆蓋南美、東歐、中亞乃至非洲的多元進口體系,以提升農業外循環的韌性與穩定性。除巴西外,中國還與烏克蘭、阿根廷等國家建立長期採購機制。中歐班列已將烏克蘭至中國的運輸周期壓縮至20天,利好玉米、豌豆等品類進口。阿根廷則憑藉其大豆壓榨產能,向中國出口豆粕等深加工產品,從源頭繞開美豆依賴。
中國農業體系在內部同步推進供給優化。「大豆振興計劃」持續推進,國產大豆產量自十年前的1200萬噸增至2022年後的2000萬噸以上,自給率提升至18%。玉米方面,全國轉基因玉米試點種植面積已突破1000萬畝,單產提升10%15%,隨著商業化落地加速,未來將進一步降低高成本進口玉米的必要性。
在飼料配方方面,中國養殖企業對於低蛋白配方已有一定程度研究,加上整體養殖效率的提升,對美豆的依賴程度逐步下降。2023年,農業農村部提出到2025年將飼料中豆粕占比從2022年的14.5%降至13%以下。2024年1—10月,全國豆粕用量同比下降8%,已基本實現該階段目標。同時,昆蟲蛋白、單細胞蛋白、乙醇梭菌蛋白等新型蛋白源正加速產業化,進一步削弱傳統豆粕的主導地位。
儘管巴西成為中國大豆進口的主要來源,但其供應鏈仍存在結構性短板。巴西內陸運輸依賴未鋪裝公路,物流成本占比達25%,且易受雨季影響。過度依賴單一進口來源可能威脅糧食安全,一旦主供國遭遇自然災害或出口政策波動,將對中國原料供應鏈造成系統性衝擊。因此,中國正加快構建多元進口體系,以提升農業外循環的韌性與穩定性。
總結
中國在大豆進口多元化戰略上的推進,不僅是對國際貿易環境變化的積極應對,更是構建糧食安全新格局的重要舉措。通過多元化採購、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中國正逐步降低對單一國家大豆供應的依賴,增強農業自主性。這一戰略的實施,不僅有助於保障國內糧食安全,還將推動全球大豆供應鏈的優化與重構。
更多大豆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大豆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