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貴州省江口縣雙江街道以農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創新推廣"2+3"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探索出一條助農增收的新路徑。通過科學規劃種植模式、強化田間管理、完善產銷鏈條等措施,當地實現了糧食產能提升與農民持續增收的雙重目標,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大豆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雙江街道齊心村在春耕生產中全面推行"2行玉米+3行大豆"複合種植技術,通過優化空間布局實現作物互補共生。這種模式充分利用高位作物邊行優勢和低位作物光照資源,使每畝土地同步產出兩種糧食作物。數據顯示,該技術可提升單位面積產量15%20%,有效破解了傳統間作中爭地矛盾突出的問題。春耕期間,農戶分工協作完成翻耕、播種、施肥等工序,機械化作業與人工管護相結合,確保種子分布均勻、生長環境適宜。
通過"大戶示範+散戶參與"的組織模式,種植基地每日吸納10餘名村民務工,每人日均獲得100元勞動報酬。村集體採購玉米種子30包、黃豆種100斤及有機肥3噸發放給經營主體,降低農戶生產成本的同時激發種植積極性。這種"以工代訓"的實踐方式既保障了春耕進度,又讓群眾掌握了新技術要領,為後續擴大推廣奠定基礎。
齊心村嚴格執行全周期管護制度,在播種環節採用條播機械精準下種;生長期實施病蟲害統防統治;收穫期對接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穩定銷售渠道。2023年該村計劃完成糧油作物種植面積3000畝,預計總產量達1000噸,較傳統單一種植模式增收約45萬元。這種"產供銷一體化"的運作機制有效解決了小農戶對接市場的難題。
嚴格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部署,雙江街道將帶狀複合種植納入年度重點工程,通過財政補貼、技術培訓等舉措強化要素保障。村支兩委定期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開展指導服務,確保每項技術標準落實到位。這種政府引導與群眾參與相結合的推進方式,為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供了制度支撐。
總結來看,雙江街道以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為抓手,在技術創新、聯農機制、全程管理三個維度協同發力,探索出一條"一田多收、糧經統籌"的發展新路。這種模式不僅實現了穩住"米袋子"的同時鼓起"錢袋子",更為同類地區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範式。未來隨著技術推廣範圍擴大和產業鏈延伸,將持續釋放鄉村振興的綠色動能。
更多大豆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大豆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