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北京市在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動,全市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從「十三五」初期的7%左右提升至2023年底的14.3%,實現了翻倍增長。目前,已有超過2.7萬個家庭和2000多個用能單位使用可再生能源。隨著《北京市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條例》的正式實施,北京市在綠色低碳發展道路上邁出了更加堅實的步伐。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北京市近年來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截至2023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14.3%,較「十三五」初期翻了一倍。這一顯著提升得益於政策的有效引導和全社會的積極參與。特別是《北京市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條例》的實施,進一步明確了企業、學校、醫院等用能單位優先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要求,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北京市西六環橫跨海淀和門頭溝兩區的寨口礦廢棄礦區,約13萬平方米的修復面積內安裝了2.8萬塊光伏組件,裝機容量達到16.77兆瓦。這一項目是北京市首個利用廢棄礦區建設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將於4月30日正式併網發電。據測算,該光伏電站年均發電量約1817.53萬度,相當於約5000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這一創新模式不僅實現了廢棄礦區的生態修復,還為全國範圍內的廢舊礦區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
北京市在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方面採取了多元化的策略。例如,密雲穆家峪達岩光伏項目是北京市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新能源發電項目,建成後將實現「板上發電、板下復綠」的目標。此外,前身為重油熱電廠的天寧1號產業園區,經過改造後成為零碳園區,園區內建設了屋頂分布式光伏系統、光伏車棚、光伏路燈等低碳設施,讓民眾切實感受到零碳生活的便利。原址為大紅門服裝商貿城的北京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通過建設地熱、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項目,實現了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600餘噸的目標。
《北京市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條例》的正式實施,為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該條例共5章38條,明確提出鼓勵用戶使用光伏、地熱等可再生能源或與傳統能源相結合的綜合能源系統,降低用能成本。同時,條例要求企業、學校、醫院等用能單位優先使用可再生能源,進一步推動了綠色低碳發展目標的實現。
北京市在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不僅體現在數據上的大幅提升,更體現在政策引導、創新模式和法規保障等多方面的綜合推進。通過廢棄礦區光伏發電、零碳園區建設等創新實踐,北京市為全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未來,隨著《北京市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條例》的深入實施,北京市將在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上繼續領跑,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更多可再生能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可再生能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