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我國新型儲能產業經歷了爆發式增長,但低價競爭、投資回報不足等問題也阻礙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2025年多項政策密集出台,儲能在電力系統中的角色正從「技術工具」向獨立市場主體轉變。這一系列市場化改革舉措不僅推動行業告別粗放擴張模式,更將重塑儲能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商業模式。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儲能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過去八年間,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增長超20倍,截至2024年底累計達7376萬千瓦/1.68億千瓦時。這一成就主要依賴於新能源項目強制配置儲能的政策驅動,但同時也催生了劣質產能與低價競爭亂象。系統價格一度跌破0.3元/Wh,行業平均毛利率降至8%。
2025年「136號新政」取消強制配儲要求後,政策導向明確轉向市場化機制:一方面通過電力現貨市場建設釋放儲能的靈活調節價值;另一方面在內蒙古、河北等地試點容量補償機制,其中內蒙古對獨立儲能放電量按0.35元/千瓦時補償,河北則設置100元/千瓦時的年度容量電價激勵。這些政策調整標誌著行業從「政策依賴」向「市場驅動」的關鍵轉折點。
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行業轉型陣痛已顯現:國內新增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同比下滑1.5%至5.03GW,表前/用戶側裝機量同步下降4.4%和11.6%,這是自規模化發展以來首次出現雙降。多家企業項目延期公告顯示,市場需求預測調整與盈利模式不明確成為主要阻力。
行業分析師指出,短期波動將加速淘汰技術落後、成本高昂的產能。數據顯示,典型100MW/200MWh儲能電站初始投資達4.5億元,其中電池系統占比超60%。在現行價格體系下,多數項目回報周期仍長達810年,亟需通過市場機制優化收益模式。
為應對市場化挑戰,頭部企業正加速布局技術創新:鈉離子電池、全固態電池等新一代儲能材料研發持續推進;AI算法深度融入儲能系統調度,實現充放電策略的智能化決策。某頭部企業的「儲能+AI」方案可使系統效率提升15%,運維成本降低20%。
在商業模式層面,獨立儲能電站需從單一容量租賃轉向多場景收益疊加:既參與電力現貨市場捕捉電價波動紅利,又通過調頻輔助服務獲取穩定收益。部分地區已探索容量市場機制,允許儲能企業以備用容量身份獲得固定收入,進一步拓寬盈利空間。
隨著20個省份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時間表的明確,2025年底前基本實現全覆蓋目標將加速儲能在電力系統中的價值釋放。政策設計正從「補貼激勵」轉向「價格信號引導」,峰谷電價差擴大、輔助服務市場規則完善等舉措將持續提升儲能經濟性。
行業專家預測,未來三年將形成「頭部企業技術主導+中小企業場景深耕」的差異化競爭格局。數據顯示,具備核心技術的企業有望在2026年實現項目IRR(內部收益率)突破8%,顯著高於當前5%的平均水平。這一轉變標誌著我國儲能產業正式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通過市場化改革重構行業生態與價值鏈條。
總結來看,政策驅動下的市場化轉型正在重塑中國儲能行業的底層邏輯。短期陣痛加速了低效產能出清,長期則為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隨著電力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儲能在能源系統中的「調節中樞」作用將充分顯現,推動行業從規模擴張向價值創造的根本性轉變。
更多儲能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儲能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