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中國汽車相關企業在泰國的供應鏈網絡規模迅速擴張,汽車零部件領域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重要戰場。隨著本土化生產的推進和電池工廠的落地,中國車企正以泰國為跳板開拓亞洲市場,並對當地傳統日系產業鏈形成挑戰。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截至2025年3月,中國汽車企業在泰國設立的零部件企業已達165家,較中美貿易摩擦前的2017年底增長3.4倍。比亞迪、長城等20餘個品牌已進入泰國市場,其中部分車企啟動電動車本土化生產。這種全產業鏈布局不僅帶動電池、底盤系統等核心部件需求,更推動配套產業形成集群效應。中國企業在泰投資呈現多元化特徵,從動力電池到精密衝壓件的供應鏈閉環正在加速構建。
以欣旺達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正重塑泰國新能源產業版圖。該公司計劃投資超10億美元建設鋰電池生產基地,預計2025年內投產後將實現"電芯-電池包"全產業鏈生產,或將成為東南亞首個具備完整電池製造能力的工廠。寧德時代、中創新航等頭部企業也通過合資或獨資形式在泰建廠,國軒高科和蜂巢能源已啟動本地化生產。這些項目合計投資額超30億美元,覆蓋三元鋰電、磷酸鐵鋰等多種技術路線。
寧波拓普集團等核心供應商正通過新建工廠強化區域布局,其投資的3億美元泰國生產基地將於2025年內投產。這類企業不僅滿足自身客戶需求,更開始向日系車企供應高性價比產品。據行業數據顯示,中國零部件在泰市場份額已從2018年的不足5%提升至當前的18%,涉及傳動系統、電子控制等關鍵領域。
儘管豐田、本田仍占據泰國70%以上的汽車市場,但日系供應商體系正面臨結構性挑戰。中國零部件憑藉成本優勢已滲透部分日系整車供應鏈,導致日本在泰1400家相關企業市場份額持續承壓。泰國本地零部件巨頭高管指出,中企通過模塊化設計和垂直整合,在價格與交付效率上形成雙重競爭力。
泰國政府對"東部經濟走廊"的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與中國企業的產業擴張形成共振效應。2023年中國在東南亞設立企業超7000家,投資額突破250億美元創新高。隨著RCEP協定深化實施,中國汽車產業鏈的區域輻射能力將進一步增強,預計到2026年泰國將成為中國電動車出口前三大集散地。
當前中國企業通過技術輸出與本地化生產,在泰國構建起從核心部件到整車製造的完整產業生態。這種深度布局不僅鞏固了其在東南亞市場的競爭優勢,更對傳統日系供應鏈形成替代壓力。隨著新能源賽道加速發展,中企正以泰國為樞紐推動區域汽車產業格局重構,未來或將在技術標準制定和市場規則重塑中發揮更大作用。
更多汽車零部件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汽車零部件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