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5月21日)
近期,一則關於某新勢力車企創始人的"離世傳聞"引發廣泛關注。該企業於2025年一季度實現營收突破百億大關,並宣布毛利率創歷史新高至14.9%,但同期卻因產品問題陷入集體投訴風波。這家選擇以低價策略切入市場的車企,在銷量攀升與用戶信任危機之間,正經歷著新能源賽道的典型生存博弈。
該車企自2019年推出首款車型以來,始終聚焦15萬元以下價格區間。儘管其2023年前長期處於負毛利狀態,但通過持續優化產品組合和擴大銷量規模,在2025年一季度實現營收100.2億元(同比增長187.1%),毛利率首次突破兩位數達到14.9%,淨虧損收窄至1.3億元。其核心策略在於以高性價比快速搶占市場份額——2025年4月交付量超4萬輛,成為當月唯一達成此目標的新勢力品牌。
為破解低價車型的盈利難題,該車企從成立之初即確立"核心技術全棧自研"路線。在電子電氣架構、電池電驅系統等六大領域實現自主開發與生產,並通過規模化應用逐步降低零部件成本。數據顯示,其自研部件已開始向外部供應,形成成本優勢反哺整車製造的良性循環。這種模式雖效仿了行業龍頭企業的成功路徑,但過度追求降本也埋下質量隱患。
在2025年3月爆發的新一輪集體投訴中,車主集中反映硬體故障、軟體缺陷及服務問題。這已是該品牌五年內的第五次大規模維權事件,部分技術漏洞如電池熱管理缺陷、車機系統卡頓等問題反覆出現。更引發爭議的是其"雙標OTA升級策略"——2024款新車型獲得28項功能更新,而早期車主僅得到基礎設置優化,導致老用戶指控"被割韭菜"。
財報顯示該企業持續將超過7%的研發收入投入核心技術開發,但市場反饋表明其產品力提升未能匹配品牌溢價訴求。當銷量增長遭遇質量質疑時,如何在保持成本優勢的同時完善品控體系,成為決定其能否突破"低價陷阱"的關鍵。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開年的全系車型降價1.5萬元政策雖刺激了短期銷量,卻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並加劇用戶信任危機。
總結:在規模擴張與質量管控間尋找平衡點
該車企用五年時間完成了從生存挑戰者到行業頭部企業的跨越,其2025年一季度的亮眼數據印證了低價策略的有效性。但頻發的質量爭議和用戶體驗短板,暴露出技術自研與品控管理間的結構性矛盾。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唯有將成本優勢轉化為可靠的產品價值,才能真正實現從"價格戰贏家"到"品質競爭者"的蛻變。企業需要重新審視技術普惠承諾的落地路徑,在保持市場占有率的同時重建用戶信任體系,這將是決定其能否持續領跑的關鍵考驗。
(全文數據來源:企業官方披露及公開投訴平台統計)
更多汽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汽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