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3年下半年以來,全球光伏產業從高增長賽道急速滑向激烈競爭的紅海市場。受供需嚴重失衡影響,矽料、矽片等核心環節價格持續暴跌超65%,行業整體陷入"內卷式"降價潮。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A股八家頭部光伏企業累計虧損已突破483億元,主產業鏈各環節產能過剩問題進一步加劇。這場由過度擴張引發的行業陣痛中,企業的財務韌性、技術疊代與戰略定力正面臨嚴峻考驗。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光伏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光伏龍頭企業普遍面臨資產負債率攀升壓力。截至2024年末,通威股份剔除預收帳款後的資產負債率達79.8%,較兩年前上升超24個百分點;TCL中環淨負債率高達91.2%。其中東方日升的財務指標最為脆弱:現金短債比降至0.4(行業要求>1),疊加連續季度經營現金流為負,短期償債能力顯著不足。對比之下,隆基綠能憑藉穩健的現金儲備和低至-17%的淨負債率,在債務管理上保持優勢。
價格戰衝擊下,2024年光伏組件平均毛利率驟降至5%-6%,阿特斯以12.75%的毛利率逆勢領跑。然而行業分化持續擴大:矽料龍頭通威股份因產品價格腰斬疊加存貨減值,全年虧損81億元;TCL中環作為全球最大矽片生產商,營收近乎"腰斬"且淨虧108億元。更嚴峻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全行業經營環境惡化,晶科、隆基等四家企業毛利率轉負,通威單季虧損達30.4億,顯示企業正從利潤下滑轉向現金消耗階段。
主產業鏈各環節產能已遠超市場需求。截至2025年3月,矽料名義產能達到1397GW,而組件產量預期僅600-700GW。這種結構性失衡推動龍頭企業嘗試"自救"——通威擬通過戰略融資引入百億元資金緩解債務壓力;矽料六巨頭醞釀聯合減產收儲,但行業人士指出,過剩產能退出將面臨技術疊代遲滯、企業現金流枯竭等多重障礙。
國家發改委近期明確表示將整治光伏領域低價競爭亂象,強調產業布局優化與技術研發升級。在政策引導下,頭部企業正加速推進N型電池、BC技術等創新應用,試圖通過差異化競爭破局。但庫存去化周期可能延續至2026年中,行業出清過程或將持續考驗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總結
光伏產業當前面臨產能過剩與價格戰雙重壓力,財務指標惡化、研發投入收縮等問題暴露了行業轉型陣痛。龍頭企業在債務管理上的差異凸顯其抗風險能力分化,而政策引導下的供給側改革或將成為關鍵轉折點。未來競爭將更多取決於技術創新與成本控制的平衡能力,在新一輪洗牌中,唯有具備技術儲備和資金實力的企業才能穿越周期底部。
更多光伏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光伏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