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本文發布於2025年5月24日)
我國近期密集推出系列科技金融政策舉措,通過優化金融服務體系、強化數據賦能和風險保障機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七部門聯合印發的《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聚焦創新積分評價、信貸投放擴容、保險服務升級三大核心領域,旨在打通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的對接通道,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作為精準識別科技型企業的重要工具,「創新積分制」將進入疊代新階段。該制度通過量化評估企業的創新能力與發展潛力,幫助金融機構更高效匹配企業融資需求。相關部門透露,下一階段將重點優化核心指標體系,構建「創新積分制數智底座」,利用人工智慧算法提升評價精度。同時拓展應用場景,推動積分與政府風險補償、貸款貼息等政策聯動,形成覆蓋信貸、投資、保險的全鏈條金融服務生態。
針對科技型企業融資需求,金融監管部門已將科技創新再貸款規模從5000億元擴大至8000億元,並下調利率至1.5%。此舉旨在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技術研發和設備升級的支持力度。在服務能力提升方面,鼓勵銀行機構建立專項信貸機制,強化對中小微科技企業的服務覆蓋,延長經營性流動資金貸款期限至最長五年。截至2024年末,債券市場「科技板」已吸引超100家機構參與發行,累計規模突破2500億元,為科技創新提供低成本資金渠道。
政策明確將科技保險定位為創新活動的「穩定器」。相關部門正加快制定專項支持文件,重點推進集成電路、商業航空等領域的共保體機制建設。目前科技保險保障規模已達9萬億元,投資科技企業超6000億元。新措施包括鼓勵開發科技成果轉化費用損失險種,並允許保險公司通過調整權益類資產比例,提高對創業投資基金的投資上限至30%。同時要求金融機構建立差異化評估體系,將研發投入、科研人才等創新要素納入評價核心指標。
總結來看,《政策舉措》的實施標誌著我國科技金融生態進入系統化建設新階段。通過強化數據驅動的服務工具、擴大資金供給規模、完善風險分擔機制,政策組合拳將持續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為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提供堅實支撐。未來隨著各項措施落地見效,科技企業將獲得更精準的資金支持與更全面的風險保障,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經濟主戰場的轉化應用。
更多金融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金融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