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抓住當前農村建房快速增長和建築材料供給充裕的時機,把支持農民建房作為擴大內需的重大舉措,採取有效措施推動「建材下鄉」,鼓勵農民依法依規建設自用住房。這是繼「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後,中央提出的又一「下鄉」項目,這一措施將會有力地推動農村散裝水泥消費品市場需求。
據介紹,國家工信委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繼續開展家電和汽摩下鄉工作的同時,積極推動「建材下鄉」工作。自去年9月起,相關的行業協會和組織就已經開始為「建材下鄉」作調研。與「家電下鄉」相比,建材行業產品品種眾多,每一種產品的品牌更是數不勝數,目前,「建材下鄉」項目雖然尚未出台具體規定,但下鄉產品、補貼方式、補貼對象等具體細節都已在商議內容之中。據悉,此前在重慶召開的商務部「建材下鄉」調研會上討論的補貼方案包括:「補貼對象暫定為農村消費者,補貼品種不能違反市場公平競爭的原則,暫不採取招投標形式,可實施按限定面積補貼的形式,例如建築成本補貼60%,裝飾成本補貼40%等。」專家們認為,採取什麼補貼方式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如果按照建設面積補貼,還要涉及到房屋建成以後的面積測量和核實問題,程序較為繁瑣。
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生活由20世紀末的「溫飽型」開始慢慢轉向21世紀初的「小康型」,農村住宅建設也必須向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小康住宅」發展。1979年~2000年的22年間,全國城鄉共建住宅面積約190億m2,其中農村新建、改建住宅面積為142.8億m2,年均有10%的農民建新房和改造舊房。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農村經歷了兩個建房高峰:一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後,農民收入有了根本性改變,農民自主用房建設數量隨之大幅增加;二是90年代中期,當時農民住房增加主要體現為在原有基礎上的改善性需求。從經濟發展規律上來看,現在中國農村是否即將進入第三個自住用房建設高峰?在城鄉收入差距仍在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中央出台這個政策,更有利於改善農村住房條件。
農村住宅建造完全是農民自籌自建的個人行為,農村自住房水泥需求量大約為每年6億噸左右,通過實施「建材下鄉」將推動農村散裝水泥的發展。據調查我國南部中等經濟發展水平的農村來說,建一幢二層小樓水泥需求量至少在8噸左右,建一個三間平房也要5噸左右。
從全國水泥消費結構看,農村水泥消費占全國消費總量的40%。但農村散裝水泥使用量僅占全國散裝水泥使用總量的17.7%。在農村推廣散裝水泥是我國發展散裝水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散裝水泥作為「建材下鄉」的最基礎的重要部份,在國家財政補貼政策的鼓勵下,必將有力地調動農民在自建房中使用散裝水泥的積極性,推動我國農村地區的散裝水泥的使用量和使用率的提高。儘管「建材下鄉」已經寫入「一號文件」,在政策啟動之前,我們應該因地制宜,根據當地實際需求,把「建材下鄉」的國家補貼和各地散裝水泥專項資金及社會資金捆綁在一起,投入農村發展散裝水泥中去,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與此同時「建材下鄉」過程中水泥生產企業也要注意保證散裝水泥質量、降低散裝水泥價格、做到物廉價美、讓利農民,讓這項惠民措施真正能發揮作用。
散裝水泥的使用能在農民自建用房時起到生態節能作用
農村水泥使用一直是以袋裝水泥為主,造成了大量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一是因為我國農村目前經濟還相對落後,村民對生態和節能的意識較弱。為此,我們應大力鼓勵農民在自建房時使用散裝水泥,加快散裝水泥在農村的推廣步伐;二是由於農村傳統自發建造的住宅多以幾個泥瓦匠加上「親幫親、鄰幫鄰」的方式施工,嚴重地制約了散裝水泥在農村住宅建設中的推廣應用,特別是在使用新材料及運用新結構上,單靠農村的土技術已不能勝任,致使許多住房存在質量問題與結構不合理問題。因此,農村發展散裝水泥就必須打破過去以戶為單位的分散建設模式,由專業化施工隊伍統一組織、把散裝水泥集中使用或採用預拌混凝土方式,進行集中成片建設,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不但有利於減輕農民負擔,使建房省心、省錢、省力,更能為村民創造優越的生態條件。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更多水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水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