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2002-2007輕工行業節能減排推向深入

2002-2007輕工行業節能減排推向深入

2008-01-01 15:08:00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輕工業是我國八個耗能較高的行業之一,約占工業耗能的6.75%。其中,造紙行業耗能約占2%,工業廢水排出量約占17%,家電和照明的耗電量約占全國總耗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隨著國家節能減排戰略的實施,輕工行業重任在肩。五年來,輕工全行業樹立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立創新技術、創新設計、創新管理體系,將節能減排推向深入。

  作為重污染行業,皮革業無疑面臨節能減排政策「大考」。據統計,2002—2007五年間,我國皮革、毛皮製品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從業人員、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利稅總額和進出口均有大幅增長。在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皮革業節能減排也取得突出成效。記者從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獲悉,近年來,我國皮革企業在不斷創新中積極推進節能減排。浙江中輝皮草有限公司通過實施41個節能減排方案,企業廢水、煙塵、二氧化硫、廢料分別比原來下降36%、22%、22%和42%。煙臺製革公司將生活廢水轉化為可回用中水,用於製革生產,替代地下水近90%,每年可節水100萬立方米。辛集東明皮革有限公司採用保毛脫毛浸灰廢水回收的節能環保新工藝,節水達50%,節省化工原料58%,年排放廢水減少10萬噸。據悉,為促進皮革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製革、毛皮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製革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廢水治理工程技術規範等正在制訂中。

  與皮革業同樣面臨嚴峻挑戰的,還有資源消耗大戶——造紙業。據全國工商聯紙業商會統計,我國造紙百強企業產量占全國造紙總產量的55.74%,而其COD排放量僅占全行業的10%。也就是說,如果把我國造紙企業數量縮水40倍,規模集中於100家企業,則產能可以保證大半,而污染幾乎消除,「污染大戶」的帽子完全可以摘掉。由此,關閉落後產能成為造紙業節能減排的主線。1995—1997年,我國已關閉所有年產500噸以下的造紙廠。自國家實施節能減排政策以來,各地共關停造紙企業2000餘家,環境得到極大改觀。

  目前,關停周邊234家造紙廠後的洞庭湖,再現一湖碧藍的景象。在西安,五年中造紙業節能減排效果顯著。「十五」期間,西安分期關閉淘汰規模以下造紙企業200多家,2006年和2007年又關閉31家。現在,西安30家造紙企業的廢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較「九五」末分別下降83.6%和82%。在我國最大的生活用紙生產基地——河北滿城縣,節能減排使全縣造紙企業已由治理前的204家減少到89家,年減少地下水開採2000多萬噸,地下水水位回升近6米,企業噸紙耗煤由1噸下降至0.6噸,噸成本下降300多元,污水處理廠日進水量由過去的七八萬噸降至1.5萬噸左右,出水COD穩定控制在90毫克/升以內。

  節能減排政策的實施,使越來越多的輕工行業從中受益,得以實現可持續發展,陶瓷業就是其中之一。在瓷都景德鎮,對陶瓷工業能源與燃料結構所進行的技術改造,達到高效、清潔、環保的目標。而對窯爐節能降耗的技術改造,也使潮州不少陶企受益,節氣達20%—40%。在唐山,鼓勵發展無鉛顏料、小膜花紙生產,改進彩烤工藝技術,使原料加工、陶瓷成型、陶瓷乾燥等各個環節都實現節能降耗。記者在採訪中得知,前不久,我國第一條利用「十五」攻關技術成果的瓷質板材生產線在佛山投產。這項技術的應用,將使4億平方米陶瓷磚,年減少產品重量320萬噸,少用柴油40萬噸以上,少用電8億度。業內專家表示,我國陶瓷業或將由此進入「節能時代」。

  與此同時,「綠色照明」在我國的推廣,造就亞太地區最大的電光源生產基地——佛山照明;節能冰箱項目的實施,不僅使我國冰箱的節能水平獲得突飛猛進的提高,同時也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五年來,輕工行業節能減排的收穫數不勝數,節能減排為輕工全行業發展帶來的變化有目共睹,距離建設創新型輕工業的目標也越來越近。

更多輕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輕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