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振興五大磷肥企業,開創產業發展新局面

振興五大磷肥企業,開創產業發展新局面

2008-01-01 15:09:00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為滿足農業生產對高濃度磷復肥的需要,我國先後建設了貴州瓮福、雲南大黃磷、廣西鹿寨、湖北黃麥嶺和大峪口五大磷肥企業。五大磷肥的建成投產結束了我國幾乎不產高濃度磷復肥的歷史,但投產初期,由於財務負擔沉重等原因,企業生產運營比較困難,引起了各方關注。一些單位對我國發展高濃度磷復肥的決策產生了質疑。

  遵照國務院領導的批示精神,2003年以來,我委領導親自掛率,積極推動五大磷肥改組改造工作,深入研究企業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遇到的困難。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方針,通過優化企業產品結構、原料結構、技術路線、資本構成和生產管理等,使五大磷肥走出了困境,煥發了生機。

  對貴州瓮福,實施了原料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相結合的脫困方案,對現有裝置進行填平補齊完善改造,先後實施了硫鐵礦制酸摻燒硫磺,重鈣改產磷銨,磷銨聯產等完善改造項目,優化了生產配置,充分發揮了裝置潛力,使企業保持較好的發展態勢,成為磷復肥行業的骨幹企業。

  對雲南大黃磷,實施了資產重組、工藝路線和產品結構調整的方案。由雲南雲天化聯合重組雲南大黃磷,建成投產了30萬噸磷酸和60萬噸磷銨國產化示範工程。通過參與雲南磷復肥基地的建設,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使企業在資產、工藝技術和產品結構上得到充分優化,成為磷復肥產業規模效益優勢企業。

  對廣西鹿寨,實施了強化企業內部管理,努力實現達產達標,不斷開拓產品市場的方案。從崗位責任制、設備管理、安全生產、成本核算、技能培訓等方面入手,使企業整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生產上了新的台階,經濟效益不斷好轉。

  對湖北黃麥嶺,實施了增強原料自給能力,提高資源利用率,發展循環經濟的方案。先後建設了湖北黃梅磷礦和安徽廬江大鮑莊硫鐵礦等原料配套項目,開展了硫鐵礦鐵資源綜合利用,降低了生產成本,實現了增產增收。

  對湖北大峪口,實施了引進合作夥伴、注入啟動資金的策略,在恢復性大修的同時,開展調整產品結構的脫困方案。建設了硫磺制酸、磷銨和複合肥生產裝置,實現了原料和產品多元化,企業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由于思路正確,措施得力,五大磷肥完善改造工作得以順利實施,達到了預期目標。2007年五家企業共生產高濃度磷復肥375萬噸,約占全國的1/4;實現銷售收入100多億元,實現利稅16.5億元。其中,貴州瓮福生產磷銨168萬噸,實現銷售收入67.29億元,實現利稅10億元; 雲南大黃磷生產磷銨82.3萬噸、重鈣3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23億元,利稅4.3億元;廣西鹿寨生產磷銨21.32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1.05億元,實現利稅4000多萬元;湖北黃麥嶺生產磷銨28.38萬噸,實現銷售收入8.25億元,實現利稅1億多元;湖北大峪口生產磷銨35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0.67億元,實現利稅7000多萬元。

  五年來,在五大磷肥振興的促進下我國磷復肥產業也實現了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轉變,磷肥產能提高了近50%,自給率達到116%;高濃度磷復肥產量增加了1.2倍,扭轉了磷肥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通過實行對化肥限價的惠農政策,顯著降低了農業用肥價格,2007年僅施用國產磷銨,農民就減少支出250億元左右。

  磷復肥產業在產能迅速增加的同時,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高。雲南大黃磷完善改造工程首次實現了30萬噸磷酸、60萬噸磷銨和80萬噸硫磺制酸等大型裝備國產化,大型磷復肥技術裝備國產化有力地推動了雲南和貴州等磷復肥基地的建設。隨著磷復肥基地項目的陸續建成投產,我國磷復肥產業在產能規模和技術裝備水平上雙雙躍居世界前列。當前,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方針引領下,通過企業重組整合、加強資源管理等措施,我國磷復肥產業在全球的地位將進一步得到鞏固和提高。

更多磷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磷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