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銀行在7月16日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大陸的企業部門槓桿規模大、程度高,現金流弱,國內槓桿風險也大多集中於此;而家庭部門槓桿相對較低,表明仍有增加融資以促進消費和再平衡的空間。
在分析亞洲各經濟體及其內部各部門的槓桿狀況之後,這份題為「亞洲債務大起底」的研報指出,亞洲經濟體中,中國大陸槓桿狀況最令人憂。
研報指出,中國大陸債務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從2007年的162%升至2012年三季度的214%。以此衡量,其近五年信貸總額年均增長22%,超過國內名義GDP增速6個百分點,為亞洲最快。而且,債務高度集中於非金融企業領域。
渣打對中國大陸的政府、企業、家庭部門的槓桿分析顯示,企業部門的債務占比最大。據其估算,若不計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2012年末企業部門債務約占GDP的117%。在非銀行金融系統的促進下,企業槓桿增長很快,其中包括信託貸款、委託貸款和貿易融資等。
政府部門槓桿方面,各界較為認可的算法是,政府債務總額既要包括財政部發行的未償國債餘額,也要包括政策性銀行發行債券、鐵路債券和地方政府債務等。研報指出,准官方學術機構普遍估計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50%。
而渣打估算,截至2012年中國政府債務占GDP比重達78%。其中,發行規模較小的地方債、地方政府對基礎設施施工方的欠條等,也應計入地方融資平台債務。
中國大陸的家庭部門槓桿則相對低於其他經濟體。渣打估算,若不計小型家庭式企業的貸款,2012年末消費者未償債務餘額占GDP比重約為20%,自2010年以來保持平緩。總體看,家庭部門仍有提高槓桿空間。
中國的槓桿風險大多集中於企業部門,企業負債增加是近幾月債務總額占GDP比重上升的主要推動因素;此外,金融領域中龐雜的「影子銀行」也在迅速增加槓桿。
「槓桿增加存在隱憂。」歷史上多次金融危機發生前,都會出現槓桿的急劇上升。「即使是信貸質量出現一定程度的惡化,也會對中國造成嚴重影響。」
目前,新一屆中央政府已經採取降低信貸擴張的措施,包括增加地方融資平台獲取外部融資的難度,減緩理財產品發行速度,抑制對產能過剩行業的信貸投放等。
如果沒有促進生產力改革,中國難以順利去槓桿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領導的中央政府能否在2014-2016年間拿出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將經受大考。
就亞洲整體而言,研報指出,日本以外的亞洲整體債務占GDP的比重目前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基本處於可控範圍;亞洲經濟基本面仍然強勁,「家庭債務增加是亞洲經濟未來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有助於促進全球經濟再平衡」。
更多債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債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