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製品,顧名思義是以血漿為原料,採用生物學工藝或分離純化技術製備的生物活性製劑,主要產品種類包括人血白蛋白、靜脈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Ⅷ和人凝血酶原複合物等。
血液主要由血漿、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四種成份構成,其中血漿約占血液的55%,血細胞和血小板組合計占比45%。血漿主要是由水(90%~91%)、蛋白質(6.5%~8.5%)和糖、脂肪、鉀鹽等電解質構成(2%)。血漿中的蛋白質主要由白蛋白(60%)、免疫球蛋白(15%)、凝血因子(1%)和其他蛋白質(24%)構成。
圖表1:血液的構成
圖表2:血漿的構成
由於血液是結締組織,是氧氣和各種營養物質的運輸載體的同時,參與體液調節、維持內環境的穩態以及發揮免疫功能,對於生命延續至關重要,那麼外源血液來源的重要性也可想而知。進一步來說,帶有病毒的血液同樣會成為各種疾病的傳播媒介,因此,自始至終,整個血液製品行業都受到較為嚴格的政策管制,事關公共衛生安全和大眾健康,以前沒有放開過,未來也沒有放鬆管制的可能。
早在1985年之前,血液製品主要以進口為主,之後為了防止愛滋病的傳入,禁止了部分血液製品的進口,轉為以國內自產為主,由於產業起步晚,設備落後,管理混亂,1996年,河南因為單採血漿站的管理不善而引發了一場愛滋病危機。2006年,貴州的單採血漿站也爆出了多起違規事件(傳染病相關),5家單採血漿站停止運營。2011年,為了血液製品行業的健康長遠發展,貴州進一步關閉了16家漿站,僅剩4家漿站。
通過以上事件,可以看出來上游原料的來源決定了血液製品行業是一個攸關健康、高度敏感性的行業,監管只會越來越嚴厲。
我國的血液製品從開始自給的那一天開始,為了公共衛生安全和長遠發展起見,各項政策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其中標誌性的政策包括:1985年,禁止部分血液製品的進口;1995年,血漿由人工採集轉為機器採集(採血設備多數由國外進口);2001年,不再批准設立新的血液製品生產企業;2006年,單採血漿站由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等。自此之後,血液製品行業基本上完成了市場化運作的改革。
與此同時,按照現行的《獻血法》的規定,國內還同時存在著向臨床和醫療衛生機構供血的採血機構,如血站、血庫等,該類機構通常屬於事業單位,收採血液的運行路徑以公益的性質進行,從根本上區別於單採血漿站,兩條路徑不存在交叉。考慮到血液來源的相似性,兩者在上游原料的獲取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這就是當前我國血液產業雙軌並行的現狀。
圖表3:血液行業雙軌運行現狀
由於2001年「不再批准設立新的血液製品生產企業」的規定,國內的血液製品行業的下游實際上形成了「存量競爭」的格局,即血液製品企業的數量已經確定,行業進入只能通過兼併收購的方式進行,行業內企業的成長則依賴於單採血漿站的數量及采漿量,整個行業已經轉變為資源密集型行業,目前已經具備了壟斷競爭的前提條件,行業門檻越抬越高,再想進來已經有點晚了。
由於攸關健康,各個國家對血液製品行業的監管都比較嚴格,不同的是國外的血液製品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寡頭壟斷的格局,國內血液製品行業的集中度相對較低。在血液製品的終端消費環節,不同國家的政策又有所不同,基本上可以分為市場化和財政補貼兩類。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病人使用的血液製品基本上全部由政府支付,但無償使用血漿的成本很高;美國的血液製品行業則屬於市場化管理體系,供漿者有償供漿,血液製品價格由市場決定。我國的血液行業存在雙軌制,血液製品行業的性質基本上屬於「行政密集監管下的市場化。」
國外血液製品行業開始於上世紀4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由最早的百家企業爭鳴的狀況,演變成市場規模高度集中的今天,寡頭壟斷的格局建立了高度堅固的行業壁壘。目前,國際上的血液製品企業僅剩下不到20家,全年的投漿量約30000噸,其中,貝林、百特、拜耳、基立福、奧克特琺瑪幾家大型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達到80%以上,整個行業產值在70億美元上下。由於工藝成熟、應用廣泛,歐洲和美洲也是血液製品消費的主體,人均消費量遠遠超過亞洲和非洲地區。
圖表4:血液製品市場規模(單位:十億美元)
由於技術成熟,需求和供給相對均衡,剔除事件性因素驅動的影響,未來幾年,國外血液製品市場將將繼續保持著平穩增長的趨勢。
更多血液製品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血液製品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