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貴州省的採血漿量占全行業的比例舉足輕重,規劃一公布,立即引起了生物製品行業的躁動。有專家分析,今後血漿原料顯得更為稀缺,企業對血漿原料的爭奪將更為激烈。
原料短缺
血液製品的原料是人的血漿,存在傳播血源性疾病的風險,行業受到國家嚴格監管。2005年衛生部發布《采供血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對血源進行嚴格控制。2006年4月,衛生部會同SFDA等9部委,共同制定了《關於單採血漿站轉制的工作方案》,將原來由縣級衛生行政部門設置的單採血漿站轉制為由血液製品生產企業設置,血漿站與血液製品生產企業建立「一對一」供漿關係,而那些沒有完成轉制的單採血漿站被註銷。此外,為了進一步提高血液製品的安全性,2007年中國對血液製品實行批簽發制度和原料血漿90天檢疫期。
「一對一」的供漿關係,使大量不合規格的單採血漿站被註銷,超采、頻采、跨區域等違規情況減少,供漿人員的流失,使行業投漿量大幅減小,從2006年的4687噸急速下降到2007年的約2200噸,到2010年才緩慢恢復到約3600噸。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原料的短缺,國內血液製品企業紛紛設立新的漿站,但是由於新漿站設立後需要經過幾年的培育才能達到設計的投漿量,預計未來2~3年內,國內的投漿量仍會處於一個緩慢增長的階段,血液製品也仍處於一個供不應求的狀態。
據了解,目前全國有127家漿站,主要設立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如廣西、貴州和四川等省,其中廣西數量最多達26家。
在早兩年,血液製品緊缺的呼聲一直不斷,由此引發了血液製品價格不斷上漲。無奈之下,有血液病患者聯名上書衛生部門,要求保證血液製品在臨床治療上的供應。到了2010年下半年,這一緊張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臨床用量最大的白蛋白終於告別了緊缺的局面。
但是我們要知道,在中國,血液製品行業向來是資源稀缺型行業,只要行業有什麼新動向,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2011年7月14日,貴州省衛生廳發布了《貴州省采供血機構設置規劃(2011~2014年)》,規劃中明確:根據貴州省區域人口分布、經濟發展狀況、疾病流行情況以及血液製品的生產所需原料血漿的實際情況,在開陽、獨山、普定、黃平等4個縣設置單採血漿站。
規劃中明確指出,血站(包括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和中心血庫)因采供血需要,經市(州、地)衛生行政部門審查合格,報省衛生行政部門批准,可在服務區域內設置分支機構;設置固定採血點(室)或者流動採血車的,應當經市(州、地)衛生行政部門批准,報省衛生行政部門備案。固定採血點(室)或流動採血車承擔血液採集任務,不得開展血液的儲存、分離、檢測、供應業務。固定或流動採血點是中心血站的派出機構,其所需場地及基礎設施建設應由所在縣(市、區)提供,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對其進行統一管理。
而且規劃還同時強調依法行政,嚴格監管。要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能,加強對轄區內采供血機構的監督管理,建立健全監督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把開展經常性執法監督和集中治理整頓結合起來,有效打擊非法采供血(血漿)活動,杜絕違法采供血(血漿)現象的發生。
更多血液製品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血液製品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