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影視行業的收購高潮,今年又一輪的收購高潮襲來。不過與去年不同的是,在今年近五十起涉及影視企業併購事件中,主營業務並非傳媒而實現跨界併購的A股公司占比為54.16%。
近期二級市場概念炒作此起彼伏,影視行業成為繼手遊後,傳統企業謀求轉型、文化傳媒公司深化產業整合的「香餑餑」。據不完全統計,截止今年4月份,兩市文化傳媒行業併購事件共計41個,涉及影視、廣告、出版、遊戲、衛星電視等子行業,涉資387.49億元。其中,影視公司成為繼手遊後又一香餑餑,在上述41個併購案中,有12個為併購影視公司,約占三成。在此輪影視公司併購浪潮中,二、三、四線影視公司成為上市公司的「香餑餑」。
一個月內四筆收購,涉及金額已超百億……影視業在剛剛過去的8月里迎來了一個讓人咋舌的變化。不少此前毫不相關的企業,突然搖身一變,通過收購宣告自己進軍影視行業。一些僅製作過一兩部知名電影的二三線公司,也似乎一夜成為「金主們」眼中的「香餑餑」。但在業界看來,這些企業的舉動似乎也有更多背後的圖謀。
翻閱此前的資料便不難發現,宣告轉型的企業,如松遼汽車、萬好萬家等,此前的業績都面臨著不小的問題,一些企業甚至面臨著倒閉的危險。所以,尋找一個更容易盈利的行業也成了「當務之急」。
「只要有錢就能拍電影」幾乎已經成為了外界看影視圈的一句共識,也正是這樣的傳言,讓不少投資者感到電影市場幾乎沒有門檻,只要有資金就可以進入。而配套這個傳言的,也是一個個被不斷刷新的投資回報神話,如斥資6000萬元製作的《致青春》最終贏得7 億元票房;《西遊·降魔篇》1.02億元成本,換來12.37億元回報;而《泰囧》更是以3000萬元撬動12億元的票房收入。
正是這樣的投資「錢」景,以及人們對於影視行業的熱衷,不少經過重新包裝的上市公司在宣布轉型之後都為企業帶來了新的生機。據中國報告大廳了解到,一些8月宣布轉型的企業已經收到了效果,有報導稱在這些宣布收購的上市公司中,有的靠換殼淨利已增至10倍以上。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2013-2017年中國影視行業深度評估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了解到,在不少投資者眼中,這樣的跨界收購也多是這些「門外漢」上市公司欲借影視概念進行炒作,似乎並不具備太強的可持續發展性;而且,上市公司併購影視企業時多會簽訂一系列對賭協議,但通常難以完成,即使完成對賭協議,之後的發展也沒有保障。
對於影視行業的高風險,別人的業績也並不能代表今後的業績。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到,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拍攝的700多部電影中,只有不到10%的電影能夠賺錢。所以,對於影視行業來說,大量湧入的熱錢甚至不算是好事。也正是這樣的熱錢進入,會把這個行業的泡沫吹得太大,那麼最後也一定會破得很慘。
在不少從業者眼中,沒有專業團隊和專業行業分析的影視製作及投資公司在這個行業是沒有前途的。而且從目前來看,也仍沒有跨界影視行業的公司做出了非常成功的轉型案例。面對這些電影行業的「外來漢」,他們似乎也必須要用更加市場的角度,去重新詮釋甚至放大影視作品的「商業」屬性。所以,如果這些企業在轉型後能有一絲絲的認真態度,那麼未來影視行業也歡迎他們帶來更多尊重市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