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補貼方式簡單粗暴,補貼額度畸高,使得新能源客車成為整個新能源汽車領域「騙補」的重災區。從此前披露的七家「騙補」企業來看,涉及新能源客車的企業比重不小。因而毋庸置疑,後續補貼政策對於新能源客車補貼方式及補貼額度,將會進行大幅度的調整。
然而,儘管相關新能源客車企業都做好了心理準備,新的補貼政策卻遲遲未發布。近日中汽協秘書長葉盛基表示,「新的補貼政策應該能在今年年內出台,但具體實施需要到明年才能推進。他指出,雖然政策出台較晚,但出台後必將極大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發展」。
隨後,有網站流傳出2016年新能源汽車補貼調整後的草案,草案較之前施行的新能源補貼方案,無論是在補貼方式還是補貼金額上均做出了較大調整。總的來看,新能源乘用車補貼沒有變動;電動物流車由於技術指標尚未確定,補貼方案暫緩推出;而針對新能源客車的補貼方式和補貼額度,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雖然我們對新補貼政策的補貼方式和補貼額度調整已做出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但是如果按照網上所傳的純電動客車補貼下降42%,混動電動客車補貼下降50%的話,無疑會對部分新能源客車企業形成巨大的衝擊。」某車企負責人表示,如果傳言屬實,80%以上的新能源客車企業將面臨著生死大考。
地方新能源客車補貼已大幅縮水
如果按照江西省的補貼標準,中央財政補貼最高35萬元,加上地方財政補貼最高9萬元後僅為44萬元。而如果按照此前奉行的補貼標準,中央財政補貼最高60萬元加上地方財政補貼最高60萬元為120萬元。由此可見,調整後的補貼額度僅為此前額度1/3左右,可謂是大幅縮水。
在插電混動客車部分,按照節油率分為40%-50%,50-60%和60%以上三個檔位。將續航里程大於50公里,節油率50-60%補貼3000元/Kwh作為混合動力客車補貼標準。上下兩檔按1.2倍和0.8倍計算,總額度不得超過15萬/輛,比原來補貼最高的30萬/輛下降50%。
數據顯示,10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共計銷售3.1萬輛,同比增長52%。其中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銷售4178輛,同比下滑31%。今年前三季度,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份額被逐漸壓縮,一季度混合動力車市場占比為37%,第三季度跌至28%,截至10月底更跌至13%。
純電動車更受歡迎的原因,在相當程度上也與補貼政策有關。目前,在北京地區進入補貼目錄的車型只有純電動車,而插電式混動車不在補貼範圍之內。乘聯會數據顯示,10月份北京貢獻了全國近50%新能源車銷量。如今混動客車補貼再減50%,插電式混動客車的銷量肯定會受到更加不利的影響。
新能源客車補貼下降已成必然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玲此前表示,實踐證明此前新能源車施行的普惠式的補貼政策對培育新能源汽車初級市場是行之有效的,但長期執行下去會使新能源車企業患上補貼依賴症,失去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的動力,從而出現低水平的盲目擴張,目前看來整個行業的現狀就是這樣。
因此有企業認為,即使網傳的補貼調整是真實的,其對新能源客車行業的發展推動也是利大於弊。當前,新能源客車行業亂象叢生,亟需在技術上,在市場上沉澱積累下,通過嚴格控制補貼的發放條件和發放熱度,淘汰掉低端產能,才能避免低層次的產品充斥市場。
「2015年新能源客車行業出現了較大問題,偏離行業正常發展軌道,國家做出這樣的調整也是用心良苦。新能源客車依然是方向,但新能源客車產業不能依靠政策主導,而是要回歸市場化競爭,只希望政策能儘快落地,新能源客車企業才能放心賣車。」業內人士表示。
順便說句,目前工信部正在主導制定動力電池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電池單體要做到350Wh/kg,整車要做到260Wh/kg,相關人士透露目前該指導意見已進入會簽階段。相對於目前整車普遍90—100Wh/Kg的能量密度,大家在憂心補貼的同時,不知道有沒有緊迫感。更多相關新能源汽車行業資訊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
更多新能源客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新能源客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