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計委發布了包裝飲用水新國標——《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包裝飲用水》(以下簡稱「新國標」),讓市場上名目繁多的飲用水有了統一監管標準。這引起了業界和公眾的廣泛關注。預計從今年的5月起《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包裝飲用水》即將實施。
新國標取消多種微生物限制
新國標「微生物限量」的表格顯示,目前只有大腸菌群、銅綠假單胞菌兩種微生物的限量及檢驗方法規定,而此前在該表格中出現的菌落總數、金黃色葡萄球菌、黴菌和酵母計數等微生物限量指標均已被刪除。菌落是指細菌在固體培養基上生長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識別的生長物,是由數以萬計相同的微生物集合而成,菌落總數通俗理解就是樣本中所含菌落的總數量。該指標一般作為判定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標誌。「飲用水本身就是一種單一營養素,如果菌落總數沒有被限制,一旦超標就會破壞大腸內的菌群平衡,從而引發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對此,相關人員表示,IBWA(國際瓶裝水協會)、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及日本均未對包裝飲用水菌落總數提出要求;防止過度殺菌導致溴酸鹽超標;控制菌落總數指標應採用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與GB8537-2008保持一致。因此除降菌落總數指標。
儘管直接關係到產品的衛生質量,但菌落總數卻不再成為包裝飲用水檢測的硬性指標,對於該變化,國家衛計委在新國標中並未做出解釋。
包裝飲用水何去何從眾說紛紜
對於礦物質水企業這可不算是個好消息。
「小分子團水」、「能量水」、「富氧水」……多種概念讓包裝飲用水的「外衣」日益厚重。而不久前頒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包裝飲用水》中,首次提出「包裝飲用水名稱應當真實、科學,不得以水以外的一種或若干種成分來命名」,終能將飲用水本質復還「原貌」。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標準二部副主任王君博士介紹,「礦物質水」這個名稱之所以不夠真實和科學,是因為其在水中添加的物質如硫酸鎂、硫酸鋅、氯化鈣、氯化鉀等是用於調節口味的,容易與真正的礦泉水相混淆。而「活化水」、「小分子團水」、「功能水」、「能量水」等,也因其稱謂無法做到客觀呈現,而不得作為包裝飲用水的產品名稱標註。
此外,包裝飲用水新標準中規定的「當包裝飲用水添加食品添加劑時,應在產品名稱的臨近位置標示『添加食品添加劑用於調節口味』等類似字樣」,明確所添加的物質在包裝飲用水中的真正作用也是國際通行的做法,獲得國際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的討論通過。
自律自淨應萬變
生活中,一些講究的市民,會喝加熱的大桶水。然而,很多怕熱或無法等熱水變涼的市民,往往都是直接接一杯涼的大桶水,一飲而盡。
對此,這名工作人員表示,大桶水中存在一定的菌群,如果直接飲用,很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另外,飲水機都是採取氣水置換的方式,空氣進、水出,而空氣中本身就有一定的細菌,如果不加熱飲用大桶水,可能會引起不適。新國標取消了多種細菌限量要求後,市民飲用大桶水,更應該加熱喝。並且,大桶水雖然保質期多在3個月以上,但開封后,應儘快喝完,理想的時間應在7天內。
除了加熱飲用大桶水外,這名工作人員還建議,飲水機應每周進行一次消毒。大桶水插放在插杆上一個周時間,插杆周圍會因細菌聚集形成一層生物膜,這需要及時清理掉。至於清理的辦法,這名工作人員表示,85℃以上的熱水消毒或清潔劑消毒均可,但考慮到清潔劑有殘留,最好還是採用熱水消毒。了解更多關於包裝飲用水行業的資訊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19年中國包裝飲用水市場供需與投資策略研究報告。
另一位水企人士坦言,對一家操作規範的企業而言,企業標準應嚴格於國家統一標準甚至是國際標準,即便取消菌落總數指標,也不應出現超標的現象。
更多包裝飲用水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包裝飲用水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