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保監會先後出台了多項政策來監管風保險資金,2017年這種嚴監模式仍將繼續。那麼投資者該如何定調2017年人壽保險行業的投資呢?業內人士分析,隨著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人壽保險行業投資壓力或有緩解,預計2017年投資策略將以以穩為主。2017年人壽保險行業投資分析如下:
今年以來人身險行業負債管理加強與發展,保費收入高增長的同時結構持續優化。2016年前三季度人身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8979.7億元,同比增長43.2%。除新華保險外,其餘三大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增速達到6年以來的高點。今年以來投資收益下行和保險責任準備金的上調直接影響了淨利潤,但二三季度在壽險公司轉型改善市場企穩的作用下,行業利潤降幅縮窄。同時,個險渠道增強、長期期交保費增加、業務品質提升退保率下降、保障型保險產品銷售增加。這些改變轉型助推了四大險企新業務價值的高速增長,為將來的持續盈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車險費改在今年全面推開,對產險行業而言是一道分水嶺式的改革,將加速行業分化。大型險企憑藉較強的資源優勢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開拓市場,而定價能力較弱、市場影響力小的小型險企將面臨嚴格考驗。其次,費改下銷售渠道更為重要,費用上升,小險企維持承保盈利將更加艱難,而大型險企憑藉渠道優勢將費用控制在可控範圍。在車險面臨調整壓力時,非車險開始發力,農業保險、責任保險和工程保險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近日,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利率普遍上行引發持續關注,而這對保險資金的配置策略也將產生深遠影響。
針對此次央行上調公開市場操作利率是否意味著「央行加息」的議論,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表示,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是通過央行招標、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投標產生。傳統上講,「央行加息」指的是存貸款基準利率的上調,帶有較強的主動調控意圖,而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上行則是在資金供求影響下隨行就市的表現,主要是由市場決定,一些市場人士看到了二者的差別,認為不是「央行加息」。
事實上,一線保險資產管理人士對此事及其影響,也有著自己的認識。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雲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市場仍處於低利率周期,目前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的變化只是根據市場資金供求狀況而採取的微調策略,基準利率特別是存貸款利率沒有調整,就不能說低利率周期逆轉,況且降成本的目標還沒有完全達到。」
合眾資產副總經理崔俊生坦言:「利率短期內難再下行,一是國內經濟基本面相較預期理想,利率下調必要性不足;二是基於通脹現狀及通脹預期,近期利率下行空間極小,階段性上行有小幅空間;三是國際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邊際收緊。」
正因如此,其在緩解保險資金配置壓力上的作用恐怕並不明顯。某大型保險公司主管投資的負責人表示:「利率下行趨勢可能已經結束,但是不等於進入了所謂加息周期,保險資金配置壓力雖然小於上年,但是依然不小,如非標產品的利率基本沒有變化。」
而崑崙健康執行董事兼首席投資官巢洋也表示:「在這一背景下,保險資金投資壓力有所緩解,但是尚需時間消化。」
安盛天平投資部首席投資官、董事會秘書章俊表示:「去年是多元化投資策略開始的年份,一些機構開始採取差異化的投資策略,之前或債券、或股票、或非標存在機會,實際上機構選擇的產品趨於一致,但是隨著金融混業的放開,各類資產的制度紅利逐漸消失,留下的更多是流動性溢價。今年,經濟進入平穩期,更加不存在哪一類資產具有顯著優勢,加上償二代對不同資產有不同的要求,談不上哪種投資策略更優,關鍵在於機構的風險偏好和風險選擇。」
2016-2021年中國中國人壽保險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分析,2017年投資的主基調是穩,以穩為主,穩中求進,安全性相對更重要一些。雖然非標的持有收益率高於同期限債券,但是私募性質的非標產品信用風險更為隱秘,並且在當前情況下流動性補償不夠,因此傳統意義的非標產品吸引力下降。
更多人壽保險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人壽保險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