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是中國電力行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點。隨著AI技術爆發式增長推高用電需求,全社會用電量持續攀升至新高度;與此同時,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歷史性地超越傳統火電,標誌著能源結構深度調整進入關鍵階段。在電力市場化改革深化與綠色轉型的雙重驅動下,行業正面臨保供壓力、消納難題及市場機制創新等多重挑戰,亟需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優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新能源裝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4年全社會用電量達9.85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增速連續兩年超過GDP增速。這一趨勢的核心驅動力來自電氣化水平的全面提升:第一產業用電增長6.3%,第三產業和居民生活用電分別以9.9%和10.6%的增速領漲,共同推動人均用電量接近7000千瓦時/人。值得注意的是,AI算力基礎設施成為新興耗電主力——網際網路數據服務用電同比增長30.9%,5G基站年耗電量突破千億度,預計2025年將達1400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攀升至1.4%。隨著「人工智慧+」戰略深入實施,算力電力協同將成為保障綠色發展的關鍵課題。
2024年新增發電裝機容量中,非化石能源占比達58.2%,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標。更具里程碑意義的是,全國新能源發電裝機首次突破14.5億千瓦,以微弱優勢超過火電裝機規模(14.4億千瓦),成為電力供應的絕對主力。然而,這一成就伴隨結構性矛盾:7個省份棄光率超10%,風電、光伏發電利用率同比分別下降0.7和1.2個百分點。行業數據顯示,光伏全產業鏈價格全年降幅超35%,多晶矽企業陷入全面虧損,暴露出技術同質化與低價競爭的深層困境。
在新能源裝機占比突破臨界點的背景下,電力市場機制亟待完善。2025年是新一輪電改十周年,國家明確要求新能源上網電量全面入市交易,並建立「保量競價」價格結算機制。這一變革短期內可能加劇收益不確定性,但長期看將倒逼行業提升精細化運營能力。跨省跨區電力交易的銜接問題依然突出,例如西部地區70%可再生能源裝機與東部不足40%的電力自給率形成鮮明對比,亟需通過綠電直供協議和跨區域調度平台優化資源配置。根據規劃目標,2025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將初步建成,實現交易規則和技術標準基本統一,並推動儲能、虛擬電廠等新型主體參與市場化運作。
總結
2025年的中國電力行業正站在歷史性拐點上:新能源裝機的突破標誌著綠色轉型取得階段性勝利,但消納效率與產業可持續性仍面臨嚴峻考驗;AI算力需求激增倒逼能源算力協同機制創新;而市場化改革則為資源配置優化提供了制度保障。未來五年,如何平衡保供壓力、消化過剩產能、釋放綠電潛力,並建立適應高比例新能源的電力市場體系,將決定中國能否在全球能源變革中占據先機。從數據看,到2025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或突破38億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將達60%,而算力基礎設施用電量更將攀升至3600億千瓦時——這些數字不僅是行業發展的刻度,更是邁向「雙碳」目標的必經之路。
更多新能源裝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新能源裝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