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一季度,我國標準化工作圍繞人工智慧領域持續發力,通過密集出台系列國家標準為產業創新劃定邊界、注入動能。權威數據顯示,僅今年前3個月已發布711項覆蓋民生保障、技術應用等多維度的國家標準,其中重點強化了人工智慧領域的標準供給與安全治理框架搭建,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4年底發布的《國家人工智慧產業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已進入深化實施階段。監管部門今年聚焦產業發展痛點,先後制定並發布大模型通用要求、測評指標與服務能力評估等核心標準,構建起技術應用的基礎規範體系。當前正加速推進深度學習編譯器、多模態大模型等關鍵技術標準研製,著力解決算力資源協同優化和數據服務標準化問題。
在算力基礎設施層面,通過制定計算調度與協同標準,推動人工智慧計算資源整合效率提升。針對大模型發展需求,重點推進機器視覺、多模態等通用模型標準建設,並同步完善推理引擎、檢索增強等優化技術規範。這些舉措將有效指導企業研發方向和應用場景落地,加速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鏈。
在具身智能與智能體發展方面,監管部門加快布局智能語音交互、知識圖譜等關鍵技術標準研製。同步推進智能移動終端、辦公軟體產品標準制定,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向消費端滲透升級。這種前瞻性標準規劃既保障了技術研發的規範性,也為未來人機協作模式創新預留空間。
標準化工作正從通用技術層面向垂直領域延伸。工業大模型、醫療AI服務等細分場景標準制定全面啟動,鋼鐵等行業智能化改造將獲得精準指導框架。在交通、家居等民生重點領域,監管部門通過建立數據安全與倫理治理標準體系,既確保技術創新應用邊界,又為傳統產業升級提供可量化的實施路徑。
圍繞生成式AI的數據標註、訓練優化環節,監管部門正加快制定全流程數據安全標準。同步推進人工智慧應用安全分級分類管理及倫理治理規範建設,通過能力成熟度評估等標準化手段,構建起覆蓋技術研發到商業落地的全周期風險防控體系。
總結來看,我國人工智慧國家標準體系建設已進入系統化推進新階段。從核心技術攻關、行業場景適配到安全邊界劃定,標準制定正成為產業創新的核心驅動力。隨著市場監管總局啟動綠色通道加快標準供給效率,預計年內將有更多關鍵領域標準出台落地,持續為人工智慧技術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實施指引。
更多人工智慧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人工智慧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業內專家表示,現階段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發揮的作用,在理財投資等方面應避免過度依賴人工智慧的建議。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認為,藉助人工智慧等新技術,人們可以了解和學習更多金融知識,提高金融素養。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慧生成的知識在準確性、科學性方面仍存在很大不足,現階段只能作為輔助工具而不能作為決策工具。「必須看到,大模型在金融領域加快應用可能產生隱私權等方面的問題。在應用大模型過程中,應將強化數據信息安全和隱私權保護的理念內化於血液中,以最嚴格的標準和最嚴密的措施確保數據信息和隱私的安全。」董希淼說。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